这首诗描绘了晨登道场山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独特的感受。首句“道场巀嶪拥层阑”以“巀嶪”形容山势之高峻,仿佛直插云霄,层层栏杆环绕其间,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氛围。接着,“游子冯高醉眼宽”一句,将诗人置于这高耸的山巅之上,眼中所见开阔无垠,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变得宽广而深邃。
“千里晴峦天外合,万家烟树沼中看。”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千里之内的山峦在晴空下连成一片,仿佛与天边相接;而沼泽中的万家烟树,则是另一种层次的景致,既展现了人间烟火的温馨,又与远处的山峦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
“矅灵倒送扶桑暖,云气遥蒸震泽寒。”这里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对仗,通过“矅灵”(可能指太阳)与“扶桑”(传说中的东方神木,象征日出之地)的倒映,以及“云气”与“震泽”(太湖)的对比,描绘了一幅日出时分,阳光温暖与云雾寒冷交织的画面,富有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
最后,“石上寒传冲举迹,临风何处借飞翰。”这两句则转向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与想象。石上的痕迹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冲举”一词暗示着某种超脱或升腾之意。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似乎在思考,何处能借得一羽轻翰,将这份感悟与美景记录下来,传达给后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道场山的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哲思,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