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吉贝辞》是明代诗人张名由所作,通过对吉贝(即棉花)生长环境和价值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禹贡故江道,今已失其真”,以古代地理文献《禹贡》中的江道为背景,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的地理特征已经发生了改变,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接着,“西乱北入娄,浦东接春申”描述了江水流向的变化,引出了下文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状况的讨论。
“中淤百馀里,高飞起黄尘”描绘了江水淤积导致的土地状况,形象地展现了自然环境变化对土地的影响。“三年弃不治,地颇生理殷”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土地治理的重要性,即使在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经过三年的治理,土地也能变得生机勃勃。
“九夏耰锄出,三时雨露新”描绘了农耕活动的景象,夏季耕耘,四季雨水滋润,展现出农业生产的活力。“吉贝万馀顷,其叶何蓁蓁”赞美了棉花的种植规模和茂盛生长,体现了作者对农业发展的肯定。
“粳稻产三吴,初不系海滨”通过对比不同作物的产地,进一步强调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陵谷日变迁,造物亦至仁”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给予人类恩惠的感激之情。
最后,“嗟嗟肉食谋,此理难具陈”表达了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发展的人的批评,呼吁人们要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