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竹枝词(其二)》由明代诗人陈䞇所作,通过对蜀道艰难险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行旅之人的艰辛与勇敢。诗中以“千重乱石万重滩”开篇,形象地勾勒出蜀道沿途的险峻地貌,乱石密布,水流湍急,暗示了蜀道的艰险。接着,“自古人称蜀道难”一句,既是对前文景象的总结,也暗含了对蜀道历史地位的肯定,强调了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随后,“世有征夫堪懊恼,几曾来往怯波澜”两句,将视角转向了蜀道上的行旅之人。诗人通过“征夫”这一形象,表达了古代行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懊恼与挑战,同时也赞扬了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里的“怯波澜”一词,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人心态的反映,暗示了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恐惧时,人们也能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蜀道的自然景观,更深刻地揭示了古代行旅者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坚韧与勇气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