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灵峰寺壁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灵峰山上的宝陀寺,白发苏东坡再次来访。
前世的德行如今我承继,隐约还能记得那高台。

注释

灵峰山:一座山的名字。
宝陀寺:一座寺庙的名字。
白发:指年老的头发,象征诗人年龄。
东坡:苏轼的号,这里指苏轼本人。
前世:过去的一生或前生。
德云:善行或美德。
我是:指现在的自己。
依稀:模糊不清,隐约记得。
妙高台: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象征崇高的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名为《题灵峰寺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崇敬,以及对自己前世今生的一种超脱感悟。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苏轼再次踏访灵峰山上的宝陀寺的情景。"白发东坡"指的是年迈的苏轼自称,他的头发已然斑白,但依旧怀抱着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前世与今生之间联系的一种感悟。他自称为"前世德云",而现在的他则是苏轼,这里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出世间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往昔美好记忆的留恋和怀念。"妙高台"可能是指一处高台或是佛教中的某个境界,诗人似乎还保有一丝对那份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苏轼对灵峰山宝陀寺的再次拜访,以及他对自己前世今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佛法和生命轮回的一种理解与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何公桥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人之往来,如鹈在河。

顺水而行,云驰鸟疾。维水之利,千里咫尺。

乱流而涉,过膝则止。维水之害,咫尺千里。

沔彼滥觞,蛙跳倏游。溢而怀山,神禹所忧。

岂无一木,支此大坏。舞于盘涡,冰折雷解。

坐使此邦,画为两州。鸡犬相闻,胡越莫救。

允毅何公,甚勇于仁。始作石梁,其艰其勤。

将作复止,更此百难。公心如铁,非石则坚。

公以身先,民以悦使。老壮负石,如负其子。

疏为玉虹,隐为金堤。直栏横槛,百贾所栖。

我来与公,同载而出。欢呼填道,抱其马足。

我叹而言,视此滔滔。未见刚者,孰为此桥。

愿公千岁,与桥寿考。持节复来,以慰父老。

如朱仲卿,食于桐乡。我作铭诗,子孙不忘。

形式: 四言诗

次韵郑介夫二首(其一)

一落泥途迹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长庚到晓空陪月,太岁今年合守心。

相与齧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孤云倦鸟空来往,自要闲飞不作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郑介夫二首(其二)

一生忧患萃残年,心似惊蚕未易眠。

海上偶来期汗漫,苇间犹得见延缘。

良医自要经三折,老将何妨败两甄。

收取桑榆种梨枣,祝君眉寿似增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其一)

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无钱种菜为家业,有病安心是药方。

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

万里归来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