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招山诗

招山不放海水过,坐与潮汐争咽喉。

军门鼓角动地远,不觉送我招山头。

风沙冥冥海在下,涛浪滚滚天真浮。

一目可到九万里,寸心遥飞十二洲。

千峰尽处日脚动,百鸟绝飞云色愁。

帆樯散乱点秋叶,蛟龙出没如猕猴。

天门荡久恐将裂,碣石漫过能不柔。

未知尾闾果安在,只见万水皆兼收。

将军教我认绝域,日本西户东琉球。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傅汝舟的《登招山诗》描绘了作者登临招山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对海洋的奇特想象。首句“招山不放海水过”,以拟人手法写出招山之高峻,仿佛有意阻挡海水的侵袭,形象生动。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军门鼓角动地远”展现了山势之险要,以及诗人身处其间的豪迈感受。

诗人笔下的海景壮阔,“风沙冥冥海在下,涛浪滚滚天真浮”,展现出大海的浩渺与动态。他运用夸张的手法,“一目可到九万里,寸心遥飞十二洲”,表达了心中的壮志豪情和对远方的向往。

“千峰尽处日脚动,百鸟绝飞云色愁”描绘了日落时分的景象,山峰、云彩与光线交织,富有诗意。而“帆樯散乱点秋叶,蛟龙出没如猕猴”则运用比喻,描绘了海上的船只和生物,增添了神秘感。

最后,诗人借景生发,思考天地之间的奥秘,“天门荡久恐将裂,碣石漫过能不柔”,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结尾两句“未知尾闾果安在,只见万水皆兼收”,寓意深远,暗示着大海的源头和包容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生动,意境开阔,既描绘了自然景观,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

收录诗词(94)

傅汝舟(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舟,又字木虚,、丁戊山人等。其家初住朱紫坊,后迁丁戊山(嵩山)登龙巷。少与高濲同游学于吏部尚书郑继门下,通天象、堪舆,兼晓黄白炼丹术,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求仙访道。好为画,工行草,与高濲齐名。其诗为文学家王世贞所推崇。明正德年间,在福州西湖建宛在堂,一时诗人云集。著有《傅山人集》、《傅木虚集》、《继傅山人集》、《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各2卷,《拔剑集》3卷,《箜篌集》2卷,《拘虚集》5卷,《丁戊山人集》3卷,《合廾呓弃存稿》6卷,《粤吟稿》1卷,尚有杂著多种

  • 字:远度
  • 号:磊老
  • 籍贯: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476~1557年

相关古诗词

未至白塔投宿新坪农舍

云洞更何许,新坪又一村。

前林露微月,半岭闻惊猿。

野老不避人,篝灯候茅屋。

始笑行路难,百里已三宿。

形式: 古风

感遇

峨峨丹丘穴,千仞临骇谷。

攒石象丽宇,飞泉冒灵木。

日月旋其阿,霞雾草间伏。

倏忽冷风飘,珍禽翔踯躅。

仙人浮空下,紫童双玄鹄。

长笑秋兰馨,四体美丰玉。

顾我粲然笑,长跪授秘箓。

其语可得闻,其人谁能逐。

愿为飙车轮,展转竟心曲。

形式: 古风

述游

规步无捷径,匏系岂达情。

学稼力云疲,斧藻竟何成。

厌抑居人世,悲哉日月征。

大丙既非我,阴阳成寇兵。

春华感过目,振耀仰贞明。

思假垂天鹏,高峰遗此生。

虎鹿不同游,寒虫岂疑冰。

物性有固然,抑之谁为更。

形式: 古风

杂诗

浮坳岂方舟,食饵非巨鳞。

凤兮不在苞,所贵鸣及辰。

当门兰蕙锄,何况在野芹。

拥肿虽可羞,美材只为薪。

促促岁阴生,感念增苦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