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生长于阴凉室阶前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芭蕉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首句“新种芭蕉绕石房,清阴早见落书床”以清新之气开篇,不仅点明了芭蕉的种植地点,还巧妙地将芭蕉的绿荫与书桌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读书氛围。
接着,“根沾零露北山润,叶带湿云南涧凉”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芭蕉以生命力,通过露水和山涧的湿润,表现了芭蕉生长环境的湿润与凉爽,同时也暗示了其生命力的旺盛。
“得地初依苍石瘦,抽心欲并绿筠长”则进一步描绘了芭蕉的生长状态,从“瘦”到“长”,形象地展示了芭蕉从幼小到茁壮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芭蕉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雨声夜响巅崖瀑,晴碧朝浮海日光”两句,通过对比雨夜与晴日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芭蕉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机勃勃,既有夜晚雨声中的宁静之美,也有清晨阳光下碧绿的活力。
“樗栎自惭全寿命,楩楠合愧托岩廊”两句,诗人以樗栎自比,表达了对自己平凡生命的谦逊态度,同时又以楩楠自喻,表达了对卓越成就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既谦虚又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观身正忆维摩语,草字宁追怀素狂”两句,借佛教中维摩诘的智慧和书法大师怀素的狂放,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修养和艺术追求的深刻思考。
“白昼栖迟吾计拙,青霄偃仰汝身强”则是诗人对芭蕉在白日与夜晚不同状态的观察与感悟,通过对比,突出了芭蕉在不同时间展现出的生命力和美感。
最后,“岁寒要使交期在,莫畏空山有雪霜”两句,以岁寒之景寄寓了诗人对友情和生命持久性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从容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乐观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芭蕉生长环境、生长状态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表达,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