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观天德图像二首(其二)》由宋代诗人薛季宣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首句“鸣镝心何悖”,鸣镝指的是古代的箭矢,这里借指战争或冲突。诗人以“鸣镝”开篇,表达了对战争的悖逆之心,暗示了对暴力解决争端方式的批判。接着,“投鞭计亦休”一句,投鞭计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此处用以比喻无效的策略或计划。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错误决策和暴力手段的否定态度。
“传闻广陵散,因作畔牢愁”两句,引用了“广陵散”的典故,广陵散是一种古琴曲,传说为嵇康所作,后嵇康被处决,此曲也随之失传。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失去美好事物的哀愁。同时,“畔牢愁”一词,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无常的忧思。
“淝水真同道,黄池故不侔”两句,分别引用了淝水之战和黄池之盟的典故。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黄池之盟则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与蜀汉刘备联合抗魏的盟约。诗人通过这两个历史事件,探讨了合作与对抗的不同结果,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
最后,“见遗天授像,看是郅支头”两句,以“天授像”象征君权神授的理念,而“郅支头”则指向历史上的匈奴单于郅支,被汉朝击败并斩首。这两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权力更迭的观察,也暗含了对历史正义与道德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历史、权力与道德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平、理性解决问题方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