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秋日生春意,林间闻晓莺。
奈何时序晚,不及候虫鸣。
摇落无多感,芳菲会满城。
好音宜自默,反舌可无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中隐含着春意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观察,展现了诗人特有的情感和哲思。
“秋日生春意”一句,以秋天这种看似与生长无关的季节,揭示了一种超越表面的生命力,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情趣,即在秋冬之际寻找春天的预兆,如枯木逢春等。
“林间闻晓莺”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听到鸟鸣的声音,尤其是在清晨,那种生机勃勃的声音,给人的心灵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喜悦。这里的“晓莺”,不仅是指早晨的鸟鸣,也象征着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然而,诗人随后写道:“奈何时序晚,不及候虫鸣。”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能赶上某个美好瞬间的遗憾。这两句与前面“秋日生春意”相呼应,既有对生命快节奏变化的感慨,也有对个人时光无法挽留的深沉感受。
接下来的“摇落无多感,芳菲会满城”则转换了情绪,从对时间的哀叹转向对自然界中依然存在的美好之物的欣赏。这里,“摇落”指的是树叶随风轻轻摇曳,而非秋天大规模的落叶,显示出诗人对于细微变化的观察与感受。而“芳菲会满城”,则是对那些即使在秋日依然保持着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最后,“好音宜自默,反舌可无声”这两句,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美好的声音持有欣赏态度,但同时也倡导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喧嚣的超然。这里的“好音”,可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美妙声音,如鸟鸣等,而非世俗中的各种喧哗。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时间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不详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春花富红紫,黄菊与秋宜。
风劲幽香怯,露晞寒艳滋。
孤标虽独步,呈秀此何迟。
欲待群芳歇,专荣占一时。
秋溪已澄彻,山色贮溪中。
云度前洲白,霞生别峤红。
波澜寒自鉴,鱼雁共游空。
弃置功名念,羊裘作钓翁。
粉蝶尔何知,秋深尚戏飞。
怜渠迷节物,犹若弄春晖。
露叶今非昔,霜丛畴可依。
篱边菊无几,薄命寄馀菲。
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