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晓发

灯火启严城,戴星行未巳。

夜来下绝坂,左右崇墉倚。

昏黑迷前旌,时顾斗杓指。

晨鸡登顿初,险涩曙光紫。

林原衍山巅,溪壑行地里。

坡陀首乾龙,浮立土不滓。

所以穴居民,患燥不患水。

改邑视井泉,卑栖固其理。

耕者百仞上,汲者千寻底。

下山阻深沟,上山据高垒。

四邻守无虞,塞马徒为驶。

民贫独可忧,咸秦此唇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宁州晓发》描绘了清晨从宁州出发的壮丽景象和复杂地形,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句“灯火启严城”描绘了夜晚灯火点亮城市,准备迎接新的一天。接着“戴星行未巳”则展现了行人在星光下赶路的情景,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与紧迫。通过“下绝坂”、“崇墉倚”、“昏黑迷前旌”等词句,诗人细腻地刻画了道路的崎岖和环境的昏暗,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充满挑战的氛围。

“时顾斗杓指”形象地表现了行人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情景,“晨鸡登顿初”则暗示了黎明的到来,曙光初现,预示着新的希望和开始。“林原衍山巅,溪壑行地里”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山峦起伏,溪流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坡陀首乾龙,浮立土不滓”运用比喻手法,将山势比作盘旋的巨龙,生动地展现了山形的雄伟与壮观。“所以穴居民,患燥不患水”则揭示了当地居民选择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因,反映了他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与智慧。

“改邑视井泉,卑栖固其理”表达了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尊重,强调了水源的重要性以及低洼地区作为居住地的合理性。“耕者百仞上,汲者千寻底”描绘了农民在高山和深谷中劳作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勤劳与坚韧。

“下山阻深沟,上山据高垒”描述了地形的复杂性,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建立的防御设施。“四邻守无虞,塞马徒为驶”则暗示了宁州人民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安全,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和谐与稳定。

最后,“民贫独可忧,咸秦此唇齿”表达了对当地贫困状况的关注,同时也强调了宁州与秦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同唇齿相依,共同面对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宁州晓发时的自然景观、地理特征、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深切关怀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

收录诗词(17)

齐之鸾(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男,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据传先祖本明代开国功臣凤阳徐达之后,明太祖逼死中山王徐达,徐达之子徐添福避祸南迁,更姓为齐。老宰相张英的祖母(张廷玉曾祖母)就是的小儿子齐近的女儿。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依据《蓉川公年谱》和《复姓疏》,先世尝居凤阳,元末迁居桐城,明初占籍县市乡,一百多年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正月初八日(公元1483年),家族第六世出生于安徽桐城县城太平坊之旧第。(据周京《蓉川先生小传》)

  • 字:瑞卿
  • 号:蓉川
  • 籍贯:安徽桐城县城
  • 生卒年:1511年

相关古诗词

题扇

云山拥前溪,竹树傍厓石。

晴风驾扁舟,兴到任所适。

水色与天光,上下涵一碧。

习静久忘机,鱼鸟亦驯格。

谁知至乐心,物类固无隔。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池上晚坐

皎镜净方塘,月波涵一碧。

潋滟照修篁,风声鸣瑟瑟。

爱此澹忘归,呼童卷缃帙。

清籁动我衣,微露润我帻。

繁星灿以罗,群嚣久复寂。

冲旷得所怡,税驾将何适。

形式: 古风

井南社饮得影字

层楼俯青林,芳筵接高迥。

众宾来逶迤,被服野而整。

时维冱寒候,风日不作冷。

江梅泄春香,鸣禽恋馀景。

时物适我怀,忘却酒力猛。

飘风吹人衣,素发飒垂领。

浩歌入城闉,海鹤振孤影。

形式: 古风

皋湖秋晚

木落天宇清,草枯风力劲。

平湖著微霜,摧此万荷柄。

蓐收寖无权,玄冥欲司政。

远山寒更翠,积水旷而靓。

湘娥理晨妆,髻鬟堕明镜。

轻飙漾沦涟,碧绿交掩映。

水鸟各沈浮,游泳自其性。

安得金石膏,瘥我山水病。

形式: 古风 押[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