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寒夜偶成》由明代诗人释函可创作,描绘了冬夜的静谧与深邃,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首句“日短无妨独夜愁”,开篇即点出冬夜之长,虽日光渐短,但诗人并不因孤独而感到困扰,反而在夜晚中找到了自己的思绪空间。接着,“毵布衲自蒙头”一句,通过描写诗人穿着僧衣,以头覆被,形象地展现了其独处时的宁静与自我封闭的状态。
“白杨梦绕尚书冢,大石云封仙客楼”两句,运用象征手法,将诗人的心绪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白杨树环绕着尚书的墓地,大石上云雾缭绕着仙人的楼阁,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霜气正浓心匪席,钟声不远月如钩”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霜气浓厚,象征着外界环境的寒冷与清寂,而诗人的心却如同不受束缚的席子,自由自在。远处传来的钟声与近旁悬挂的弯月,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富有禅意的画面,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最后,“更长任尔终须晓,能使沉沉万古不”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和对永恒的追求。无论夜多么漫长,最终都会迎来黎明;而这份对时间的超越,使得诗人的心灵得以永恒,不受岁月的侵蚀。
整首诗通过对冬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禅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