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乾陵的景象,通过对陵墓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历史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首句“发馀陵上石纵横”,以“发馀”二字开篇,暗示了陵墓历经岁月的沧桑,石块横陈,纵横交错,既显出陵墓的宏伟壮观,也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接着,“陵下閒田亦尽耕”,转而描写陵墓下的闲田被充分利用,人们在此辛勤耕作,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土地的珍惜和利用。
“独有穹碑高入望,行人下马阅题名”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乾陵的标志性建筑——穹碑。这高耸的碑石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姓名与故事,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为之驻足,阅读碑上的名字,感受历史的深邃与人物的风采。整首诗通过对比陵墓的静默与人间的热闹,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