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董其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与赞美。通过“百里春申路,欣歌田畯诗”,开篇即展现了广袤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欢声笑语,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接着,“行车膏作雨,沃野锦为陂”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车轮碾压泥土的声音比作雨滴,形象地描绘了农耕活动的场景,同时以“锦为陂”形容肥沃的土地如同锦绣般美丽,表达了对土地富饶的赞叹。
“子妇馌堪饷,曾孙稼若茨”则进一步展示了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互助,子媳为田间劳作的丈夫送饭,曾孙在田间忙碌,共同参与农事。这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与辛勤的劳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谁能忧藿食,慈母更农师”两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深刻思考。在这样的社会中,母亲不仅是慈爱的象征,更是农事的指导者,体现了女性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农耕生活的美好,也蕴含了对劳动人民智慧与奉献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