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河篇

明河八月转分明,炯如素练西南倾。

年年岁岁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

良人万里事征行,砧声中有玉关情。

遥知铁衣冷如水,指点明河白发生。

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

儿生总角爷未见,归心顿觉封侯轻。

汉家自古有夷狄,付与穷荒何足惜。

只愿天狼无光太白低,还家为妇说安西。

形式: 古风

翻译

八月的银河格外清晰,明亮如洁白的绸带向西南倾斜。
每年每年都能见到银河,街头巷尾都回荡着捣衣的声音。
丈夫远赴万里征战,捣衣声中寄托着边关的思念。
遥想他身披铁甲如冷水般寒冷,指着银河发现已生华发。
沙漠中的草枯死,骆驼的哀鸣在空旷中回响,他遥望万里之外的长安城。
孩子出生时爷爷还未见过,此刻归乡之心觉得功名利禄都不重要。
自古以来汉家江山,夷狄之地也不足惜,但愿边境安宁。
只愿匈奴不再侵扰,太白星黯淡,回家后能向妻子讲述安西的经历。

注释

明河:明亮的银河。
炯:明亮的样子。
素练:洁白的绸带。
砧声:捣衣的声音。
铁衣:战甲。
太白:星名,古人常用来象征战争。
安西:古代边疆地区,这里指代远方征战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明河篇》,通过对八月明河的描绘,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挂念。首句“明河八月转分明,炯如素练西南倾”写出了明亮的银河在秋夜中清晰可见,如同洁白的绸带倾斜在西南天空。接着,“年年岁岁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通过反复提及银河和砧声,暗示了诗人常年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与每晚砧声相伴。

“良人万里事征行,砧声中有玉关情”一句,将丈夫远赴边疆征战的场景与砧声中的思乡之情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出征丈夫的牵挂。“遥知铁衣冷如水,指点明河白发生”则寓言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想象着丈夫在寒冷边疆,自己却已白发苍苍。

“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描绘了边塞荒凉的景象,诗人遥望故乡长安,心中充满归乡之念。“儿生总角爷未见,归心顿觉封侯轻”表达了对未能陪伴幼子成长的遗憾,以及对回家团聚的渴望,视功名如浮云。

最后两句“汉家自古有夷狄,付与穷荒何足惜。只愿天狼无光太白低,还家为妇说安西”,诗人以“天狼”喻指外敌,表达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只愿边境安宁,自己能早日回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陆游深厚的家国情怀。

收录诗词(9386)

陆游(宋)

成就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 字:务观
  • 号:放翁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125—1210

相关古诗词

昔人有画醉僧醉道士醉学究者皆见于传记及歌诗中予暇日为各赋一首(其一)醉僧

残雪覆枯颅,手扶短楖栗。

送酒无苏州,一醉未易得。

青旗猎猎秋风吹,长瓶一吸亦足奇。

但办道傍常醉倒,不须解作藏真草。

形式: 古风

松风

半岭松风破睡时,起看山月倚筇枝。

纵横满地髯龙影,尽是当年手自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松骥行

骥行千里亦何得,垂首伏枥终自伤。

松阅千年弃涧壑,不如杀身扶明堂。

士生抱材愿少试,誓取燕赵归君王。

闭门高卧身欲老,闻鸡相蹴涕数行。

正令咿嘤死床箦,岂若横身当战场。

半酣浩歌声激烈,车轮百转盘愁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枕上

守书眼欲闇,投枕乃瞭然。

儿曹戒曳履,相语翁正眠。

岂知拥败褐,炯如寒鱼鳏。

少时笑老人,其事今好还。

萧萧双白鬓,忽忽七十年。

岂惟老态出,已觉衰病缠。

白昼尚便静,况此清夜阑。

妙处殆难名,睡与不睡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