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人倭剑歌

倭奴器物巧绝剑最奇,大都千年铁精始为之。

沈埋阴井忘岁月,选练吉日分雄雌。

人血为涂见者悸,禁以神咒传相秘。

腥气非关龙甲文,光怪自逐夷形异。

不独国中争价高,往往犯险来夸示。

飞渡鲸波几万重,包截鲛皮一尺二。

金环纽束成宛转,青组交织横襻系。

画屏文箑贡尚方,此物自诡从藏置。

丁戊山人独见知,货之不惜倾囊赀。

当年携持游武夷,山鬼莫敢窥茅茨。

谓我骨相非凡姿,什袭缄封为赠遗。

开匣拂拭惊陆离,左挥右霍寒风悲。

即令朔方上谷多鼙鼓,尔独奚为与我随。

噫吁嚱少年意气不在兹,会须自断贪嗔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傅山人倭剑歌》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通过对倭剑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工艺和神秘的历史背景。诗中不仅赞美了倭剑的精湛技艺和奇特之处,还融入了对剑的象征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持有者的独特气质的描述。

开篇即点出倭奴器物中的剑最为奇特,强调其制作材料为千年铁精,历经岁月沉埋,精心挑选吉日进行区分。接着描述了倭剑的特殊处理过程,包括使用人血涂抹以增加其锋利度,并通过神秘咒语传承其秘密。诗中提到倭剑的气味并非源自龙甲文,而是因其独特的外形和光怪陆离的光芒而显得与众不同。

进一步,诗中揭示了倭剑在市场上的高价和人们对其冒险追求的渴望,以及它跨越千山万水的流传。倭剑的装饰精美,不仅被宫廷所珍视,也成为了某些人的私人收藏品。诗中特别提到了一位名为丁戊山人的收藏家,他不惜代价购买倭剑,并在游历武夷山时携带,显示了倭剑的珍贵和其持有者的独特身份。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倭剑的深刻思考,认为其不仅仅是物质的珍宝,更象征着持有者的个性和精神追求。他提出,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内在修为,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或武器。诗中以“会须自断贪嗔痴”结尾,暗示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的向往。

综上所述,《傅山人倭剑歌》不仅是一首对倭剑工艺和历史的赞歌,更是对个人品格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探讨,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732)

罗洪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 字:达夫
  • 号:念庵
  • 籍贯: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
  • 生卒年:1504-1564

相关古诗词

张石洲赴武昌通判

我欲访终南,汉江不可渡。

忽闻别乘行,云去武昌路。

武昌城郭江汉滨,旌旗袅袅秋复春。

黄鹤楼前几吹笛,赤乌年后一沾巾。

白蘋红蓼洲仍绿,粉堞悲笳夜相促。

星月犹多绕树乌,封疆曾是中原鹿。

幸生明世居上游,碌碌那肯奔走休。

只今威权半刺史,况复才力惊诸侯。

忆在金螺获神剑,二十馀年经烈焰。

临岐拂拭白日回,志士平生从此见。

老我深山奈别何,楚人何处起讴歌。

他时过棹应相问,傍宿渔家明月多。

形式: 古风

临泉歌代弟侄寿刘翁八十

仙人误遗白鹿角,化作南山万丈壑。

壑底红泉静不流,露华石髓无人收。

山翁结屋向幽僻,有泉不肯夜煮石。

得秫酿酒如丹赤,独醉楼头卧白日。

至今八十颜色好,却笑风尘人易老。

何时苦热来升堂,冰浆一饮回容光。

形式: 古风

放歌寄殷春庄(其一)

门外桃花花满蹊,行人别我放春溪。

问讯舟行指何处,銮江杨柳春将迷。

我有故人住近市,市人但解呼殷四。

年纪如今五十强,颜色如前能得似。

尺书三秋无一通,怀抱安能遽弃置。

早晚停舟江水前,不惜扣门投我笺。

为言我年四十六,须鬓非复当时绿。

君家旧有飞仙健步之奇方,服之解使寿命长。

何不寄取一粒深山里,相期晚岁观无始。

我炼金丹今未成,欲登五岳窥蓬瀛。

同心人远难独行,念之三叹空含情。

与汝相见在何岁,鸿雁飞飞楚云外。

斗酒为欢且放歌,莫令万事生憔悴。

形式: 古风

放歌寄殷春庄(其二)

君家父子俱抱奇,能以片药起人于沈危。

一家八口死复活,忆在庚寅夏五时。

金帛相酬不一顾,但乞庭中留尺素。

从兹一别二十年,怨鹤哀猿忍相诉。

柴门寂寂春昼长,有客持书来远方。

杨子江头四坝柳,还似当年望故乡。

故乡家在半零落,空留皮骨亲耕作。

食粟年多无馁容,深愧故人情不薄。

秋风袅袅飞蓬短,昔何壮盛今衰晚。

左辅动摇连右车,对案安能强餐饭。

痴儿九岁始学书,每食问我心何如。

顾之一笑不能答,时过方悲生计疏。

人生百岁无常好,万事捐除苦不早。

感念活我逆旅间,寸心一一为君道。

此日行休还即休,得亦不喜失不忧。

千里迢迢迟会面,报君无力发长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