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栖真山的壮丽景色与怀古之情。开篇“日出满西山,登览极辽旷”以日出之景渲染开阔的视野,引出对历史人物窦子明的追忆。接着“尚留栖真名,真人邈难望”表达了对古人成就的仰慕与难以企及的感慨。
“丹灶烟销沉,奇石空相向”描绘了山中遗迹的荒凉与静谧,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踪迹何处寻,神仙说疑妄”则表达了对古代传说的怀疑与探索的决心。随后“岂知肥遁心,深识有殊量”转而探讨内心的追求与不同凡俗的智慧。
“桃源缘避秦,渔舟靖风浪”引用桃花源的故事,象征逃避现实的避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留候赤松游,保身学退让”提到张良与赤松子的隐逸故事,进一步强调了修身养性、退避尘嚣的生活态度。
“悟此陵阳公,天怀同高尚”赞美了陵阳公的高洁情怀,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安必矜羽化,始得绝尘障”则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我来访遗踪,中情忽自放”是诗人亲自探访古迹后的内心释放与情感流露。
最后,“欲挹石上泉,尽洗世俗状”表达了诗人希望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洗涤心灵的愿望。“微云出足底,浓翠落遥嶂”描绘了云雾缭绕、山色苍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一啸满谷秋,真有飞仙况”以一声长啸结束,仿佛与仙人共舞于山谷之间,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色彩。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古代智慧的思考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体现了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