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昆弟访别长芦至淮阴追寄

怒水凭风雪垄高,乱流追我祇鱼舠。

忽看淮月临寒食,想映江春听伯劳。

道义当成麟一角,文章已秃兔千毫。

后生可畏吾知子,南北何时见两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狂风卷起怒涛,雪浪涌上高高的堤岸,纷乱的水流追逐着我这小舟。
忽然看见淮河上的月光洒在寒食节,想象那江边春天的景色,听着伯劳鸟的叫声。
坚守道义如同麒麟的一角珍贵无比,写作才华已经使笔尖磨秃无数毫毛。
年轻人的潜力令人敬畏,我知道你有才华,不知何时才能在南北两地相见,共享彼此的成就。

注释

怒水:形容激流汹涌。
凭:凭借。
风雪:指风雪天气。
垄高:堤岸高处。
乱流:纷乱的水流。
祇:只。
鱼舠:小舟,像鱼一样在水中穿梭。
淮月:淮河上的月亮。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前一天或后一天。
伯劳:鸟名,叫声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麟一角:比喻极珍贵的道德品质。
文章:这里指诗文创作。
兔千毫:形容写作时笔墨挥洒如兔毫般流畅。
后生:年轻人。
可畏:令人敬畏。
吾知子:我知道你。
两髦:古代男子成年后的发式,指头发束在头顶两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李君昆弟访别长芦至淮阴追寄》。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自信与期望。

首句“怒水凭风雪垄高”描绘了一幅狂风暴雨、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通过“怒水”的形容词,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动荡的心境。紧接着,“乱流追我祇鱼舠”,则是将这种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与个人的无力回避相结合,显示了面对困难时的无奈。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情绪,而是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展现了自己的坚定和自信。通过“忽看淮月临寒食,想映江春听伯劳”,诗人表达了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最后两句,“道义当成麟一角,文章已秃兔千毫”,显示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道义”)与文学创作(“文章”)的自信和期待。这里的“麟”指的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寓意着高尚的品格;“兔”则是形容词,用来比喻文章的丰富和细腻。

尾句“后生可畏吾知子,南北何时见两髦”,则是在表达对后辈者的期望与鼓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重逢旧友的渴望。这里的“两髦”是指双方都有了白发,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未来相聚机会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与展现个人的坚定信念,构建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王安石在这首诗中,不仅展示了其文学才华,也传递出对于友谊和未来的深切思索。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李璋下第

浩荡宫门白日开,君王高拱试群材。

学如吾子何忧失,命属天公不可猜。

意气未宜轻感慨,文章尤忌数悲哀。

男儿独患无名尔,将相谁云有种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每见王太丞邑事甚冗而剸剧之暇犹能过访山馆兼出佳篇为赠仰叹才力因成小诗

我看繁讼频搔首,君富才明见亦常。

尚有闲襟寻水石,更留佳句似池塘。

松苗地合分高下,凫鹤天教有短长。

徐上青云犹未晚,可无音问及沧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沂溪怀正之

故人何处所,天角浪漫漫。

寂寞断音驿,徘徊愁肺肝。

世情纷可怪,旅况浩难安。

愿化东南鹄,高飞托羽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泛舟青溪入水门登高斋奉呈叔康

簿领纷纷惜此时,起携佳客散沈迷。

十围但见诸营柳,九曲难寻故国溪。

牵埭欲随流水远,放船终碍画桥低。

子猷清兴何曾尽,想忆高斋更一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