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林泛舟(其二)

弄弄钓鱼竿,云是兴周手。

望望吴门波,忽见鸱夷首。

嗟嗟声利林,西风振杨柳。

所以五湖中,烟波藏皓叟。

至今几千秋,荣名垂不朽。

泛舟复泛舟,何处有云薮。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垂钓者在湖上泛舟的情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遐想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诗人通过“弄弄钓鱼竿”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垂钓者的悠闲姿态,也暗示了他可能有着与古代伟人相似的智慧与抱负。“云是兴周手”,借用典故,表达了对这位垂钓者可能拥有非凡才能的想象。

“望望吴门波,忽见鸱夷首”,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现实与历史、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吴门波指的是吴地的水波,而“鸱夷首”则暗指范蠡,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帮助越王勾践复仇后,隐居于五湖之中,以鸱夷(即皮袋)自封,象征着他的归隐生活。诗人在这里通过想象,让历史人物与眼前的垂钓者产生联系,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哲思性。

“嗟嗟声利林,西风振杨柳”,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感叹,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声利林指的是充满喧嚣与欲望的社会环境,而西风振杨柳则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所以五湖中,烟波藏皓叟”,这里进一步强调了隐逸生活的美好,将垂钓者比作五湖中的老者,隐居于烟波浩渺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被诗人视为一种理想境界,是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至今几千秋,荣名垂不朽。泛舟复泛舟,何处有云薮。”这两句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自然美景的长久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永恒追求。诗人通过泛舟的行动,寄托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追忆,同时也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憧憬,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48)

霍与瑕(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一苇所如四首(其一)春

昨夜雨初收,今朝风更好。

城北水添渠,城南花发早。

美人召春游,衣裳为颠倒。

桂舟依岸莎,兰桡开水藻。

崇桃夹涧红,郁李缘堤缟。

欣欣发树枝,交交啼野鸟。

万物感春和,吾亦开怀抱。

放舟复放舟,直抵三山岛。

形式: 古风

一苇所如四首(其二)夏

五月炎飙起,沿江恣泮涣。

荔子满汀洲,丹霞纷烂熳。

行行出前津,白浪侵云汉。

舟人欣好风,举蒲不能按。

忽见船头舸,巨帆障天畔。

石湖西北来,澜翻太陵乱。

丁宁戒仆夫,吾帆但一半。

迟迟更迟迟,终然亦登岸。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一苇所如四首(其三)秋

秋风到岭海,万木暗萧疏。

水落江涵石,云收天太虚。

同我好舟俦,乘潮纵所如。

忽忽东山外,窥出银蟾蜍。

天光与水色,万里灿琼琚。

行乐复行乐,浩歌清有馀。

长篴悲远风,短箫翻采蕖。

夜半潮既平,追欢尚纡徐。

岂不怀归棹,感君意勤渠。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一苇所如四首(其四)冬

我有一函书,细写先天要。

乾坤与日月,都出此元窍。

守一存吾真,万劫颜长少。

再三欲授君,秪嫌下士笑。

北风城郭闭,与君独出眺。

红炉海底燃,雪山天外峭。

好言不在多,半句通微妙。

语竟人不闻,寒江独垂钓。

形式: 古风 押[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