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而静谧的边塞景象。首句“沽头落日没人行”,以“沽头”点明地点,暗示此地偏僻荒凉;“落日”渲染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氛围,而“没人行”则强调了环境的孤寂与人迹罕至。接着,“白草茫茫一望平”一句,通过“白草”的广袤无垠和“一望平”的辽阔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荒凉与广阔。
后两句“今日东西阛阓起,月明两岸读书声”,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观过渡到人文活动。这里“东西阛阓起”意味着边塞地区开始兴起市集,显示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月明两岸读书声”则描绘出夜晚时分,人们在月光下勤奋学习的情景,既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也寓意着知识的力量能够照亮黑暗,带来希望与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边塞由荒凉到繁华的变化,以及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和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