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新安县同权令沈子让校官张可举张子邻登县东鸡鸣台述怀十韵

早秋未阻暑,亭午忽凝阴。

旅居坐局束,胜饯思登临。

幸获陪众彦,驾言陟幽岑。

出关仅百武,攀磴无十寻。

稍已骋遐目,遂兹舒郁襟。

乾坤正纳纳,岁月何骎骎。

斯文付重托,吾力惧难任。

道在已逾困,命玄天可谌。

终应守素志,誓勿枉初心。

浩叹真有激,微言聊自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祎在元末明初时期,于七月十日与友人在新安县登高望远的场景。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责任的深思以及个人命运的忧虑。

首句“早秋未阻暑,亭午忽凝阴”描绘了早秋时节,虽然暑气未消,但午后却突然转为阴凉的景象,预示着季节的变换。接着,“旅居坐局束,胜饯思登临”表达了诗人因旅居而受限,渴望参加盛会的心情,引出登高的愿望。

“幸获陪众彦,驾言陟幽岑”则描述了诗人有幸与众多才俊一同前往幽静的山林,体现了对文人雅集的向往。接下来的“出关仅百武,攀磴无十寻”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虽路途艰辛,但诗人仍兴致勃勃。

“稍已骋遐目,遂兹舒郁襟”表现了诗人登高后视野开阔,心情得以舒展。接着,“乾坤正纳纳,岁月何骎骎”感叹天地广阔,而时间飞逝,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斯文付重托,吾力惧难任”反映了诗人对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感到自己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重任。最后,“道在已逾困,命玄天可谌”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认为即使道路艰难,也应坚守本心,相信上天自有安排。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忆昔

忆昔当年二十七,一旦辞家赴京邑。

翠眉新妇白头亲,相送出门双泪泣。

亦知离别难为情,志期年少早成名。

囊中束书无长物,欲以文艺干公卿。

公卿门前盛冠盖,棨戟未陈人已待。

颖脱且让毛生能,瑟工敢卜齐王爱。

三年靴帽东华尘,驱驰鞍马多苦辛。

谩嬴虚誉落群口,结托谁是知心人。

为惊岁月匆匆去,翻然南归理吾素。

季子宁无妻嫂惭,长卿本乏家财顾。

归来故山今两年,男儿未遂坐长叹。

功名何物倘可待,须留绿鬓与朱颜。

形式: 古风

赠别毛景渊

毛君落落人中英,能以六物推人生。

失明虽叹卜子夏,有术未让严君平。

眼前纷华付冥漠,胸中造化通微精。

时复开口论世事,言议激烈非纵横。

钱塘六月暑如炙,一见使我嚣烦清。

谓我生辰吉无咎,亦或有日成功名。

而予壮志日已倦,颇觉与世如忘情。

咏歌太平本我事,萧条此意将谁明。

重山密林长在梦,几欲归去终销声。

逆旅别子乏投赠,白璧非重言非轻。

但期珍重勉自爱,与子会结沧洲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赠别干生

北风吹寒木叶稀,之子访我林间扉。

山空岁晏将何之,且复夷犹湖水湄。

若翁起身自书诗,一官甫就鬓已丝。

与我托交自京师,羡子正及青春时。

朱颜绿鬓玉雪姿,名驹汗血不可羁。

一日千里谁能追,相逢一杯聊共持。

酒边唤取双蛾眉,清歌慢舞华灯移。

人生行乐复奚为,酒酣我有慷慨辞。

子勿听之惨不怡,只今艰难值时危。

戎马满地干戈挥,褰旗射马功或奇。

朝廷便有爵赏施,况复竹帛声名垂。

子弓甚良又善驰,胡不早奋乘时机。

丈夫要作远大期,愿子努力无迟疑。

往哉壮志不可违,黄金为印锦为衣,看子他年得意归。

形式: 古风

题高房山画

风流一代房山老,胸中丘壑蕴天巧。

有时意匠稍经营,万叠云山笔端扫。

呜呼斯人往矣不可攀,画图千载遗人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