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鸿齐英偕僧来谒张副使误谓为僧鸿齐作诗自辩余赋此以解嘲

谓僧为官非秃鹙,谓官为僧非沐猴。

为官为僧无不可,呼马应马牛应牛。

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

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师丹固非老善忘,鲁侯亦岂儒为戏。

知公迹僧心亦僧,不复拘拘皮相士。

先生闻当喜欲狂,自辩非僧太迂泥。

但论普度一切心,安识转轮三世事。

吾闻先达曾戏言,莫如为僧乐且便。

世间快意十八九,只恨酒色须逃禅。

入宫有妻案有肉,弃冠便作飞行仙。

昨者大邦布令甲,宗门无用守戒法。

周妻何肉两无忌,朝过屠门夕拥妾。

佛如有知亦欢喜,重愿东来度僧牒。

溯从佛法初来东,稻目以后争信崇。

造经千卷塔七级,赐衣百袭粟万钟。

帝王亦称三宝奴,上皇尊号多僧徒。

七道百国输正税,民膏民血供浮屠。

将军柄政十数世,争挽强弓不识字。

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西方菩萨东沙门,天上地下我独尊。

尊君为僧固君福,急掩君口听我言。

九方何必分黄骊,两兔安能辨雄雌。

鸿飞宁记雪泥迹,马耳且任东风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名为《石川鸿齐英偕僧来谒张副使误谓为僧鸿齐作诗自辩余赋此以解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讽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

诗的开头即以僧人与官员的身份对比,指出两者虽身份不同,但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皆可为社会所用。接着,诗人描述了石川鸿齐英来访的情景,通过与几位僧人的互动,展现了其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诗中提到“宽衣博袖将毋同”,形象地描绘了石川鸿齐英在穿着上与僧人相似,但又有所区别,暗示了他内心对佛教的认同与表面形式的差异。同时,诗人也借机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对于宗教信仰的表面化追求。

“知公迹僧心亦僧,不复拘拘皮相士”一句,表达了对石川鸿齐英内心真正信仰的肯定,认为他的行为并非出于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出于内心的真诚。

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展开对社会现象的讽刺,通过“入宫有妻案有肉,弃冠便作飞行仙”等句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人为了追求享乐而放弃道德约束的现象。同时,也提到了佛教对于社会秩序的潜在影响,以及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西方菩萨东沙门,天上地下我独尊。尊君为僧固君福,急掩君口听我言”等句子,既是对石川鸿齐英的劝告,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强调了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刻,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也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不忍池晚游诗(其一)

开门看雨梦才醒,一抹斜阳映画屏。

随著西风便飞去,弱花无力系蜻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不忍池晚游诗(其二)

蜃楼海气隐重城,浩浩风停远市声。

四壁晚钟齐接应,分明不隔一牛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不忍池晚游诗(其三)

红板长桥雁柱横,两头路接白沙平。

前呼后拥萧萧马,犹记将军警跸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不忍池晚游诗(其四)

如此江山信可怜,欢虞霸政百余年。

黄梁饱饭红灯上,小户家家弄管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