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的《感兴十七首》中的第十三首,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道德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
首句“此心从太古”,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追溯到远古时代,暗示了心灵的纯净与原始状态,强调了内心的真我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接着,“百年我何求”则提出了一个反问,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个人追求的反思,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德由天性合,道以形化流”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道德与自然法则的内在联系,认为道德源于人的本性,而自然法则则是物质形态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秩序。
“虚无求神仙,削迹违人谋”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诗人向往超越物质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远离尘世的纷扰与算计。
“生死道自然,夭寿何足忧”体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豁达态度,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不应成为忧虑的来源,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观。
“敦土心不变,安仁意无愁”强调了坚守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和,不为外界所动。
最后,“长与道义生,天地可自由”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与自然法则的尊崇,认为只有遵循道义生活,才能达到与天地同在的自由境界,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宇宙真理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命、道德、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见解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