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髻.红梅

重重山外,苒苒流光,又是残冬时节。

小园幽径,池边楼畔,翠木嫩条春别。

纤蕊轻苞,粉萼染、猩猩鲜血。

乍几日,好景和风,次第一齐催发。天然香艳殊绝。

比双成皎皎,倍增芳洁。

去年因遇东归使,指远恨、意曾攀折。

岂谓浮云,终不放、满枝明月。

但叹息,时饮金钟,更绕丛丛繁雪。

形式: 词牌: 真珠髻

翻译

层层叠叠的山峦之外,时光悄然流逝,又到了寒冬将尽的时候。
在小小的园林深处,池塘边的楼阁附近,新绿的树枝正与春天告别。
细小的花蕊轻轻包裹,粉色的花萼染上了猩红,仿佛是鲜红的血液。
忽然间,和煦的风儿吹过,美景如约而至,一一催促着花朵绽放。
它们天生香气浓郁,美丽无比,胜过皎洁的仙女双成,更加洁净无暇。
去年,我曾遇到一位东归的使者,他指着远方,心中遗憾,似乎想采摘这些花朵。
没想到,那些如浮云般的离愁,始终未能阻止满枝花朵映照明月。
只能独自叹息,时常举杯饮酒,漫步在丛丛白雪之间。

注释

重:层层叠叠。
苒苒:形容时间慢慢流逝。
残冬:冬季将尽之时。
小园:小型的花园。
翠木:青翠的树木。
猩猩鲜血:比喻鲜艳的红色。
乍:突然。
金钟:古代的一种酒器,也指美酒。
丛丛繁雪:形容众多的雪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园林景象。开篇“重重山外,苒苒流光”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光线柔和的自然环境。紧接着,“又是残冬时节”提示我们虽然仍在冬末,但已有春意盈然。

“小园幽径,池边楼畔,翠木嫩条春别”描述了一个幽静的小园内,沿着池塘和楼阁的细长小路,以及初春时节树木的新芽,这些都是描绘早春景致的生动笔触。

“纤蕊轻苞,粉萼染、猩猩鲜血”中的“纤蕊轻苞”形容花朵的细腻,“粉萼染”可能是指某种花瓣的颜色,而“猩猩鲜血”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用来形容某种红色的花朵,这些描写表明诗人对自然界中细微之美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受。

“乍几日,好景和风,次第一齐催发”中的“乍几日”表达了时间流逝的不经意,“好景和风”是指春天的良好气候,而“次第一齐催发”则是说这些美好的时光和景致都在同时展现出来。

“天然香艳殊绝。比双成皎皎,倍增芳洁”赞美了大自然中花朵散发出的香味,使用了“天然香艳殊绝”来表达这种香气的独特与非凡,并通过“比双成皎皎,倍增芳洁”强调了这些花朵的清新和纯净。

诗歌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往事的回忆。"去年因遇东归使,指远恨、意曾攀折"表达了诗人对于去年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感,可能是因为外出或他乡工作而不得不离开,这里“东归使”可能是一个转义,指的是某种使命或缘故。

接着,“岂谓浮云,终不放、满枝明月”则是一种对比和期待。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轻如浮云的承诺,也绝不会忘记,而“满枝明月”可能象征着一种圆满和纯净的状态。

最后,“但叹息,时饮金钟, 更绕丛丛繁雪”则是一种对现状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享受。诗人在叹息中享受着“金钟”的美酒,同时也被“丛丛繁雪”所围绕,这里“金钟”可能代表着某种美好的时光或境遇,而“丛丛繁雪”则是一种纯净而又略带寒冷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和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以及他对于过去记忆的珍视。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破字令

缥缈三山岛。十万岁、方分昏晓。

春风开遍碧桃花,为东君一笑。祥飙暂引香尘到。

祝高龄、后天难老。瑞烟散碧,归云弄暖,一声长啸。

形式: 词牌: 破字令

秦楼月/忆秦娥(其二)

□□□。□□□□□□□。□□□。

□□□□,□□□□。白鸥飞下屏山曲。

行人点破秋郊绿。秋郊绿。细看重咏,怎生得足。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秦楼月/忆秦娥(其三)

秋漠漠。登临常羡东飞鹤。东飞鹤。

一襟乡泪,为君双落。明年不负黄花约。

故人须我归舟泊。归舟泊。荆溪亭下,晚秋寒薄。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秦楼月/忆秦娥(其四)待雪

风淅淅。天容暗淡梅花白。梅花白。

点酥凝粉,比君不得。清歌飞下龙沙雪。

绮疏休印蟾宫月。蟾宫月。婵娟虽好,有时圆缺。

形式: 词牌: 忆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