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叶师与诸生讲书钟楼寺闻钟作

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长学者在钟楼寺中讲学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开篇即点出学者年岁已高,岁月在他头上留下了痕迹,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寺庙中的学问传播,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这里不仅体现了学者的献身精神,也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颔联“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与学者生活的简朴。苔藓覆盖的地面留下了足迹,花丛之外的钟声在关闭的门户中回荡,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学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颈联“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运用比喻手法,将夜晚的寂静比作海潮的涌动,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仙梵响空山”则暗示了学者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凡脱俗,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尾联“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以直接的对话形式结束全诗,将学者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学者静静地坐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而对周围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醒梦间”,即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如何保持清醒与自我认知。这一问,既是对学生的启发,也是对读者的反思,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人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学者在静谧环境中追求知识与智慧的精神世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养病道院忽张君见访不值奉寄

生涯岁岁药囊间,已息交游亦未闲。

土木形骸真觉稿,蓬蒿庭院只常关。

偶随道侣学禽戏,忽枉高人题凤还。

此夕知君向何处,多应弄月卧江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答赠胡柏泉

赤囊前日奏边书,皂帽何时掩故庐。

鸣剑岂知孤愤切,请缨争笑少年疏。

自甘淡泊看松菊,耻学浮沉逐里闾。

春日黄鹂西涧草,忆君归去灌园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郭无锡擢南曹主事

郭侯齐鲁推名士,暂屈清才绾县符。

折狱一言惊老吏,洗心终岁比冰壶。

南曹巳应郎官宿,东国常怀仙令凫。

野老殷勤何以赠,益崇明德永嘉誉。

形式: 七言律诗

赠督府张半洲兼柬周中丞石崖四首(其二)

壮猷元老旧文儒,羽戚雍容礼乐余。

吴起援枹休进剑,韦卿对垒只肩舆。

抚士严冬挟重纩,屏人半夜草阴符。

复道降人为我用,三吴深雪正擒俘。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