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波道人原韵

碧水青山指点中,秋光澹处暮云浓。

平担楖栗千峰去,极目沧波感慨同。

形式: 七言绝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水画卷。首句“碧水青山指点中”,以“碧水”和“青山”开篇,点明了画面的主体元素——水与山,同时通过“指点中”这一动作,赋予了景物以动态感,仿佛引领读者步入这山水之间。

“秋光澹处暮云浓”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氛围。秋天的光线柔和而淡雅,与浓密的暮云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略带忧郁的意境。这里的“浓”字不仅描绘了云层的厚重,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临近。

接下来,“平担楖栗千峰去”描绘了行人的活动,他肩扛着木棍(楖栗),穿越千峰,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还隐含了诗人对行旅之苦的体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最后一句“极目沧波感慨同”,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水面,用“沧波”一词,既指浩瀚的水面,也暗喻人生的广阔与深远。与前文的山水相呼应,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感慨,既有对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引导读者在欣赏山水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广阔。

收录诗词(211)

罗万杰(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日

梧叶无风亦落,菊花带雨犹开。

那堪此日憔悴,更被笛声吹来。

形式: 六言诗 押[灰]韵

瞻六堂即事十首(其一)

一间陋室容膝,几种幽花惬衷。

此是痴人雅福,问谁清梦能同。

形式: 六言诗 押[东]韵

瞻六堂即事十首(其二)

往迹悠悠几许,浮生攘攘何心。

无边树色远近,不尽溪流浅深。

形式: 六言诗 押[侵]韵

瞻六堂即事十首(其三)

颠须从众呼应,热不因人转移。

此意非关傲俗,由来癖性难医。

形式: 六言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