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年长山僧五十秋,每携诗卷过吾楼。
老衰英妙心相似,灵隐亭前水不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山中僧侣,每当他携带着诗卷经过说话者居住的地方。诗中的“老衰英妙心相似”表达了说话者与那位僧侣在精神上的一种默契和理解。而最后一句“灵隐亭前水不流”则通过静止的水面形象,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意境。整首诗给人以清新淡雅、超然物外之感。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长安应制住红楼,浪惹玄都紫陌愁。
天目有山无捷径,落花莫放出溪流。
百结袈裟破唐帽,子为何物我为谁。
孰知各有直钩钓,解出珊瑚海底枝。
天河泻水洗心君,瞎眼能观聩亦闻。
不是唐皇迎佛骨,大颠焉得见韩文。
潘江陆海一笑唾,暂借禅衣隐此身。
坡谷两翁合为一,座间始可著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