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巫(其二)

公超作大雾,谁不中游蒙。

二典足三窟,五经徒八风。

天嘻孤烈缺,云讯隔丰隆。

更欲循墙走,将无误乃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的《醉巫(其二)》。诗中以“公超作大雾”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大雾弥漫的景象,喻示着世事的迷离与朦胧。接着,“谁不中游蒙”一句,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典足三窟,五经徒八风”两句,运用了典故和比喻,通过“二典”、“三窟”、“五经”、“八风”的对比,揭示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以及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这里的“二典”可能指的是儒家经典中的《易经》和《书经》,而“三窟”则可能是指隐居避世的三个地方,暗示了逃避现实的可能。“五经”指的是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而“八风”则可能是指八种不同的社会风气或环境变化,强调了理论知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局限性。

“天嘻孤烈缺,云讯隔丰隆”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的思考。这里“孤烈缺”可能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断裂,“天嘻”则可能是诗人对这种断裂的无奈和感慨。“云讯隔丰隆”则可能是在描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通障碍,丰隆可能代表了雷声,象征着力量和行动,而云讯则可能代表了信息的传递,两者之间的隔阂,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最后,“更欲循墙走,将无误乃公”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又担心会误解公义的心态。这里的“循墙走”可能是一种比喻,暗示了在复杂环境中寻找方向的艰难,而“误乃公”则表达了对正确行为的追求和对可能犯错的担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大雾、知识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等多重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和忧虑,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的反思。

收录诗词(282)

倪元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请不(其一)

请不多留意,逢人与混茫。

须安衾上下,獐在鹿边旁。

鼻肉赘天乐,耳虫糜墨香。

攻心奈热血,聊服郁金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请不(其二)

但不言温树,酬人即已閒。

拗鹃商陆子,痴雀纥干山。

靴隔搔难着,床同梦不关。

此环岂可解,吾已解连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送冒嵩少赴官南吏部(其一)

一官如算子,下上从人心。

水母矐虾目,山公趋竹林。

六朝聊吊古,半壁足撑今。

慎弗叹李蔡,俱能辨沈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冒嵩少赴官南吏部(其二)

三十车字去,金台等空龛。

席居末荣末,飞意南至南。

尽日持夹袋,逢山采烟岚。

乐饥清溪水,毕卓无此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