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工匠在山中劈石的场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诗人韦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崎岖的道路和深邃的岩石,以及工匠们在严寒中劳作的艰辛。诗中不仅赞美了工匠们的技艺与创造力,也反映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思考。
“篮舆远冒西山色,宛转羊肠踏寒碧。” 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山间行进的景象,篮舆(轻便的交通工具)穿越着被白雪覆盖的西山,道路蜿蜒曲折,仿佛在碧绿的寒意中延伸。这既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壮丽,也为后续的劳作场景铺垫了背景。
“岩涯深处屡腾声,何事晴云多霹雳。” 描述了在岩石深处,工匠们挥动工具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天空中不时响起的雷声。这里通过声音的对比,既表现了劳动的强度,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威力,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寻声迤逦过枯林,始见群工劈山石。” 诗人跟随声音的指引,穿过枯萎的树林,最终看到了一群工匠正在劈开坚硬的山石。这一场景的展现,不仅体现了工匠们的工作场景,也表达了对劳动成果的期待和对自然之力的敬畏。
“斧斤锋刃奚足云,铁楔纵横乃为力。” 这句话赞美了工匠们使用的工具虽简单,但通过巧妙的使用,却能发挥巨大的力量。斧头和铁楔的运用,展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合。
“随文察理以段致,大或寻常小盈尺。” 描述了工匠们在工作中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操作,无论是大块还是小块的石头,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体现了他们对技艺的熟练掌握和对细节的关注。
“心冥手应出自然,不啻庖丁操騞砉。” 这句话将工匠们的工作比作庖丁解牛的技艺,强调了他们动作的自然流畅和技艺的高超,如同庖丁在解牛时的娴熟与和谐。
“问其勤苦将胡为,驱车运致希酬直。” 提出了对工匠们辛勤劳动目的的疑问,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现实需求。
“牛山濯濯罹采伐,萌蘖悄如无夜息。” 比喻牛山遭受砍伐,树木稀疏,仿佛连夜晚都未曾休息。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破坏的担忧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
“此山遭值甚牛山,攻击何年可终极。” 对比牛山的遭遇,指出这座山同样面临着被破坏的命运,表达了对持续破坏行为的忧虑。
“石顽人智其奈何,智巧反为天地贼。” 最后一句提出了深刻的反思:面对顽固的石头,人类的智慧似乎无能为力;而那些看似聪明的破坏行为,实际上成为了对天地自然的侵害。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后世的警示,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