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其二)

当年有虞氏,初作理官名。

正以蛮兼寇,须烦允与明。

云孙今筮仕,溪子正称兵。

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当年在虞舜时期,首次设立管理秩序的官员。
主要是为了治理蛮荒和外敌,需要像允和明这样贤能的人来处理。
云孙如今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溪边的年轻人正当壮年准备战斗。
淑雅的询问能够延续,淮夷这样的叛乱不难平定。

注释

有虞氏:指虞舜时代,古代中国部落联盟首领。
理官名:管理秩序的官员名称。
蛮兼寇:蛮荒之地的叛乱者或外来侵略者。
允与明:贤能且明智的人物。
筮仕:古代通过占卜决定官职,此处指开始做官。
溪子:可能指生活在溪边的年轻人。
淑问:温和而有智慧的问题或建议。
淮夷:古代中国地区名,这里代指叛乱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为友人虞司理赴任辰州(今湖南沅陵)理官而作的赠别诗。诗中提到的"有虞氏"指的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他曾设立理官之职,象征着秩序和治理。诗人借此暗示虞司理此行肩负着维护地方安宁、抵御外寇的重任。

"蛮兼寇"暗指辰州地区可能存在的边疆不安定因素,虞司理被期待能够凭借智慧和公正("允与明")来处理这些事务。"云孙"和"溪子"分别代指虞司理和当地百姓,前者暗示虞司理出身高贵,后者则表示他们是诗人关注的对象。

最后两句"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淑问"是对虞司理良好品德和才能的赞美,认为他能够继承并发扬正确的治理之道。诗人相信,只要虞司理秉持公正,辰州的淮夷之乱并非难事,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信心。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寄寓了对虞司理赴任辰州的鼓励和祝愿,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地方治理的深思。

收录诗词(1487)

项安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其一)

窈窈辰溪路,秦人此避秦。

子孙为洞户,世系本王民。

问淑桑鸮变,言忠黍貊亲。

此心能勿舍,何地不归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潜江令徐盈

汉江西畔蜀江东,中有荆王古县公。

蔿艾猎来民见德,谷于菟去士传忠。

肝肠可奈平生苦,机杼胡庸抵死穷。

君宠亲恩俱望报,直须平易与天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潭州陈运使二首(其二)

惜分频卜夜,此意我知公。

古事多疑信,今人足异同。

何年操棐几,三月坐春风。

但记匆匆字,深题大带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潭州陈运使二首(其一)

薄命真如此,兹行如识公。

从来半生愿,不畀数旬同。

官事埋头过,江船转眼空。

可能倾盖地,直作急流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