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参议用前韵记尝过余石林次韵答之

不复襄阳写孟亭,草斋人道是丹青。

那知客自从文举,但怪山能养伯龄。

世味无多真潦倒,归心欲寄每丁宁。

遥闻径竹添新影,更想岩花作远馨。

夜鹤未应真怨别,江鸥须信久忘形。

地偏故逐渊明远,风好常随禦寇泠。

痴坐正怜尘满案,醉眠终倚石为屏。

瀛洲学士烦追赋,尚记沧波接洞庭。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来访的感慨与期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首联“不复襄阳写孟亭,草斋人道是丹青。”以对比手法,将往昔的襄阳孟亭与当前的草斋进行对比,暗示了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心境的转变。草斋虽简陋,却如同丹青般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欣赏。

颔联“那知客自从文举,但怪山能养伯龄。”运用典故,以“文举”和“伯龄”分别指代曹操和华佗,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与对山中生活的向往。这里既有对友人到来的惊喜,也有对山中生活自由自在的羡慕。

颈联“世味无多真潦倒,归心欲寄每丁宁。”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在世事变迁中感到疲惫,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

尾联“遥闻径竹添新影,更想岩花作远馨。”通过想象中的景象,进一步描绘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竹影摇曳,岩花飘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联,“夜鹤未应真怨别,江鸥须信久忘形。”通过夜鹤与江鸥的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地偏故逐渊明远,风好常随禦寇泠。”引用陶渊明和禦寇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地偏风好,正是诗人理想中的避世之所。

最后,“痴坐正怜尘满案,醉眠终倚石为屏。”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琐事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亲近。即使在忙碌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甚至在醉眠时也能找到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收录诗词(240)

叶梦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 字:少蕴
  • 籍贯:苏州吴县
  • 生卒年:1077~1148

相关古诗词

徽宗皇帝挽歌词五首(其一)

制作三王旧,忧勤一纪馀。

岂惟成礼乐,真欲混车书。

黼扆犹丹陛,飙轮忽紫虚。

帝乡归路稳,无复顾楼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徽宗皇帝挽歌词五首(其二)

帝业承瓜瓞,天伦映棣华。

千年垂接统,四海自为家。

毕郢终何恨,苍梧邈已赊。

庙壖惊指顾,行路泣悲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徽宗皇帝挽歌词五首(其三)

脱屣初无恋,遗弓故不忘。

金盘徒自耸,玉碗且深藏。

付托归真主,经营有旧章。

柏城森渭水,空愧寝中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徽宗皇帝挽歌词五首(其四)

卜宅轩台近,因山禹穴深。

缀衣惊在匣,黄屋本非心。

海阔青云隔,天高白日沉。

秋风无马迹,惆怅属车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