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野翁无闷堂

馀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溪水。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水之间的老翁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超然之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老翁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首句“馀不衣冠故吾里”,点明了老翁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愿。接着,“上下三吴一溪水”描绘了他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和谐。方山的高耸、清泉的流淌、杨柳的轻摇、莲花的绽放、秋风的瑟瑟、车马的远去,这些自然景象构成了老翁生活的背景,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宁静。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但老翁更偏爱杨柳的清新,似乎在暗示他内心的淡泊与自然的亲近。“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则以莲花的生长过程,象征着老翁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但老翁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表达了老翁对世俗的疏离,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通过想象老翁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气质与才华。“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强调了老翁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年岁已高,仍能保持创作的热情。“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表达了对老翁知足常乐、顺应天命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最后,“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进一步赞扬了老翁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以及他对名利的淡漠。“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则是诗人自谦之语,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像老翁那样享受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感慨。“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描绘了老翁与自然共存的自由状态,而“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则以白云的自由比喻老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结尾部分表达了对老翁生活的向往与敬佩。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奉酬巴陵令

身世不相若,孤卧南山云。

忽枉故人问,乃是巴陵君。

君治最潇洒,洞庭天下闻。

高材有馀暇,壮观谁能群。

子贱不弹琴,河阳自工文。

大轴写丽句,琼华袭兰薰。

赠我岂无意,我衰何足云。

三复不知报,怅望长江濆。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奉寄持平兄弟

平昔相从三十年,白云唯识皖公山。

当时肺腑半黄壤,何用枯槁留人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寄处善不动庵

莫笑当年梅子真,区区吏事走风尘。

风尘自是南昌事,谁识庵中不动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次韵元章见寄(其一)

钱塘故都丽,府寺云中分。

往往得佳客,翩翩多好文。

自余去湘水,无复瞻吴云。

披寻二篇意,岂减鲍参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