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长安少年郎,意倾裘马中。
水凫偶相值,兰臭岂复同。
谁令千金璧,照此白发翁。
得之非人力,舍去真天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安少年的奢华生活与内心的孤独感。首句“长安少年郎,意倾裘马中”点明了主角的身份与生活环境,他身着华贵的裘衣,乘坐豪华的车辆,在长安的繁华中自得其乐。然而,“水凫偶相值,兰臭岂复同”两句转折,通过水鸭偶然相遇,却因气味不同而无法相交的比喻,暗示了主角虽身处繁华,但内心却感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孤独寂寞。
接着,“谁令千金璧,照此白发翁”两句,以“千金璧”象征珍贵之物,对比“白发翁”的苍老与落寞,进一步强调了主角内心的空虚与失落。最后,“得之非人力,舍去真天穷”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认为得到的并非自己努力所得,而失去的却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充满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捉弄的深深叹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少年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命运的深刻反思,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不详
南宋文学家。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五月畏涂暑,千里苦炎熇。
天台大士庐,妙境在寥廓。
解鞍修净供,茗碗应自瀹。
安得从君游,享此方外乐。
妙哉揭阳君,文起八代衰。
平生诵公文,手自不停披。
只今老眼暗,刮膜无金篦。
天台有巨刻,君其为致之。
南来冲雨著征衣,山下黄梅正熟时。
老大相逢真是梦,寒温以外只谈诗。
乐丞游宦聊因酒,陶令弦歌政坐饥。
人物似君那易得,一蓑归钓未应迟。
异时连佩汉鱼符,两奏殊庭报政书。
黄屋要闻当日句,朱幡又拥使君车。
风流举世推前辈,文采须公侍禁庐。
想得西楼未回首,已催尺一到南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