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松树落钗股,晓行犹见灯。
圆亭方井水,老寺少年僧。
涧响夜疑雨,云寒春欲冰。
山僮错相认,应道我来曾。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禅意。首句“松树落钗股,晓行犹见灯”以松树的枝叶比喻僧人的修行之树,即使清晨出行,仍可见到灯火,象征着僧人生活的宁静与持续。接着,“圆亭方井水,老寺少年僧”描绘了僧房内外的景致,圆亭与方井水的对比,既展现了空间的美感,也寓意着佛法的圆融与法界的秩序。老寺与少年僧的组合,则体现了佛教传承的悠久与活力。
“涧响夜疑雨,云寒春欲冰”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寒冷,山涧的回响仿佛是夜晚的细雨,而云层的寒冷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最后,“山僮错相认,应道我来曾”表达了对僧人生活的一种好奇与尊敬,山中的童子可能因不常见到外来者而误认,但僧人却能理解并接纳这种误会,体现了僧人内心的平和与包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禅宗精神。
不详
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宿火石中取,人烟隔断霞。
盗侵邻壤粟,女寄外翁家。
野树刺生叶,枯松藤缠花。
老翁头未白,相对话天涯。
鼎湖只在柱峰上,地险山空不可家。
山下人居五六月,天风吹雨碧荷花。
道人诵经半峰下,洞里山神不敢归。
我欲乘风到峰顶,擘翻荷叶作蓑衣。
礧磈复崔嵬,晴云拨不开。
钟闻上界响,石自太湖来。
灵草捣为药,寒松烬作煤。
欲穷登览兴,未到已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