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郭思的《骊山》描绘了春日里骊山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感。首联“春风跃马上骊山,山到平巅得景宽”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跃马登山的情景,山峰在平缓处展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暗示着自然景观的壮美与辽阔。
颔联“地迥远帆知渭水,天晴高塔见长安”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远处的船只映衬出渭水的悠长,晴朗天空下的高塔则清晰可见长安城的轮廓,既表现了地理空间的广阔,也隐含了对历史名城的怀念与向往。
颈联“缭垣缺处桃花闹,辇路湾头草色寒”则将视角转向了骊山的特定景致。缭垣(环绕的墙)之中的桃花盛开,热闹非凡,而辇路(皇帝出行的车驾所经之路)弯道处的草地却显得有些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尾联“多少繁华留恨事,不堪卮酒一悲酸”总结全诗,表达了对骊山历史繁华与今日景象的感慨。无数的辉煌与荣耀都已化为历史的尘埃,面对眼前的景象,即便是举杯畅饮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悲痛与无奈,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