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地最钜物,人身实至微。
身焉不自尊,曷以配两仪。
仰惟古圣贤,充实有光辉。
因怜蠢蠢徒,鸟兽安须麋。
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诗人首先将“天地最钜物”与“人身实至微”进行对比,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地位。接着,通过“身焉不自尊,曷以配两仪”的句子,表达了对人类不应自视甚高,而应谦逊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诗人进一步引用“仰惟古圣贤,充实有光辉”,赞美古代圣贤的智慧与道德光辉,暗示人类应当效仿他们的高尚品质。最后,“因怜蠢蠢徒,鸟兽安须麋”则表达了对芸芸众生的同情,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并无本质区别,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类在自然界中角色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和谐共生、谦逊待人的哲学思考。
不详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读书虽穷经,学道在穷仁。
经通乃知至,仁得斯成人。
束发吾有志,辛苦今十春。
朝闻可夕死,谁当负斯文。
灯残花犹结,木烂菌方采。
物既就凋零,秀气终有在。
惟人最灵明,慎勿轻自待。
堂堂七尺躯,不朽可千载。
人情本多欲,外物相牵攻。
富贵恨不早,功名恨难崇。
孰知二物者,转盻春华空。
君看灯上蛾,何以保其终。
终朝饮醇酒,举杯易成醉。
终日读古书,抚卷不成寐。
义理亦何深,岁月一何驶。
功名实外物,山林乃无事。
昨夜西山云,秋雨生爽气。
笑指二尺檠,终当勿相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