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诩为刘东山先生即将赴任大司马之职而作的赠别之作。全诗以“身系安危四十秋”开篇,表达了对刘先生四十年来为国家安定所付出的辛勤与贡献的敬佩之情。接着,“公才合作济川舟”一句,赞美了刘先生的卓越才能,如同能承载国家航向的舵手,引领国家走向繁荣。
“和风北雨人人悦,土俗民情处处求”两句,描绘了刘先生在各地推行仁政、改善民生的场景,无论是温和的政策还是应对困难的措施,都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和积极支持。这不仅体现了刘先生治理地方的智慧与能力,也反映了其深得民心的形象。
“西北烽烟今日急,东南凋瘵几时瘳”则将视角转向国家的安全与经济问题。面对西北边疆的紧急战事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凋敝,刘先生被召赴任,肩负着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重任。这两句既展现了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也预示了刘先生将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最后,“平生忧国忧民意,心纵求休谊可休”表达了诗人对刘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崇高精神的赞扬。即便是在个人层面,刘先生也深知“谊可休”,即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个人的休息与安逸是次要的,应当全力以赴,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高度概括的手法,既赞美了刘先生的卓越功绩,又表达了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