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故人自征戍回

昔闻著征戍,三年一还乡。

今来不换兵,须死在战场。

念子无气力,徒学事戎行。

少年得生还,有同堕穹苍。

自去报尔家,再行上高堂。

尔弟修废枥,尔母缝新裳。

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

每日空出城,畏渴携壶浆。

安得缩地经,忽使在我傍。

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慎莫多停留,苦我居者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从前听说去从军,三年才能回故乡。
而今参军不换防,恐怕战死在沙场。
想到你体弱力微,空学从军这行当。
年轻人有幸生还,如同奇迹从天降。
你回家后先禀告,再次踏入咱高堂。
弟弟修理旧马厩,母亲为你缝新装。
这一切如梦似幻,不敢相信成真状。
每天出门是空跑,唯恐口渴带水壶。
哪里能找到缩地法,让你瞬间到身旁。
深知远行实辛苦,人疲马瘦颜色黄。
切莫在外久停留,让我在家心忧伤。

注释

昔:从前。
闻:听说。
著征戍:去从军。
三年一还乡:每三年才能回一次家乡。
今来:而今。
不换兵:不换防,指长期驻守战场。
须死在战场:恐怕会战死。
念子:想到你。
无气力:体弱力微。
徒学:空学,白白学习。
事戎行:从事军事,从军。
少年:年轻人。
得生还:有幸生还。
有同:如同。
堕穹苍:从天而降,比喻奇迹。
自去:你回去后。
报尔家:禀告你的家人。
再行:再次。
上高堂:进入家中正厅,代指回家。
尔弟:你的弟弟。
修废枥:修理废弃的马厩。
尔母:你的母亲。
缝新裳:缝制新衣裳。
恍恍:恍惚,不真切的感觉。
恐不真:不敢相信是真的。
犹未苦承望:仍然难以承受这样的期望。
每日:每天。
空出城:出门并无实际目的。
畏渴:害怕口渴。
携壶浆:带着水壶。
安得:哪里能得到。
缩地经:传说中的法术,能瞬间缩短两地距离。
忽使:忽然使得。
在我傍:在我身边。
亦知:也明白。
远行劳:远行很辛苦。
人悴:人憔悴。
马玄黄:马匹疲惫,玄黄指马病貌。
慎莫:千万不要。
多停留:长时间停留。
苦我:使我痛苦。
居者肠:留在家中的人,指家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兵归家的情景,反映了古代士兵频繁征战的艰辛和家人对他们的思念。诗中的“昔闻著征戍,三年一还乡”表达了过去士兵征战三载才能回一次家,而现在则是“今来不换兵,须死在战场”,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生死未卜的境况。诗人通过“念子无气力,徒学事戎行”一句,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盲目追随军旅生活的哀伤感慨。

接下来的几句“少年得生还,有同堕穹苍。自去报尔家,再行上高堂。尔弟修废枥,尔母缝新裳”,则描绘了一位幸运生还的士兵带着战争的阴影回到家乡的情景,他要亲口告知家人好消息,并且提醒弟弟和母亲继续生活。

最后,“恍恍恐不真,犹未苦承望。每日空出城,畏渴携壶浆。安得缩地经,忽使在我傍”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归来的士兵命运的复杂情感和不安预兆,同时也反映出了家人的担忧与等待。而“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慎莫多停留,苦我居者肠”则是诗人对长时间征战的士兵的同情,以及对他们不要在外久留,早日归来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象刻画,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深远影响。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香印

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

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

形式: 古风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形式: 古风

射虎行

自去射虎得虎归,官差射虎得虎迟。

独行以死当虎命,两人因疑终不定。

朝朝暮暮空手回,山下绿苗成道径。

远立不敢污箭镞,闻死还来分虎肉。

惜留猛虎着深山,射杀恐畏终身闲。

形式: 古风

捣衣曲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

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

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

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