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万里访赵仲实宣慰于西湖第五桥之曲港南山书院五首(其五)

后生谁识旧西湖,除却山僧树总无。

何至梅仙坟亦掘,惟应葛岭鬼当诛。

红裙鞭镫追游女,白首端章笑腐儒。

两盏三杯更多感,不如烂醉眼模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年轻的后辈怎会了解过去的西湖,除了山中的僧人和树木,几乎空无一物。
怎么会有人去挖掘梅花仙子的坟墓,大概只有葛岭的恶鬼才会被惩处。
红衣女子骑马游玩,笑声洒满沿途,嘲笑那些老朽的书生。
即使喝上两杯三盏,心中感慨万千,还不如沉醉中视线模糊,忘却烦恼。

注释

后生:年轻人。
识:了解。
旧西湖:过去的西湖。
除却:除了。
山僧:山中的僧人。
树总无:几乎没有其他事物。
何至:怎么会到。
梅仙坟:梅花仙子的坟墓。
掘:挖掘。
惟应:大概只有。
葛岭鬼:葛岭的恶鬼。
诛:惩处。
红裙:红衣女子。
鞭镫:骑马。
追游女:游玩的女子。
白首:年老的。
端章:腐儒,指迂腐的书生。
笑腐儒:嘲笑书生。
两盏三杯:两杯三盏酒。
更多感:更多感慨。
烂醉:大醉。
眼模糊:视线模糊。

鉴赏

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西湖风光的画面,但不再是繁华如旧,而是带着淡淡的哀伤和批判。"后生谁识旧西湖,除却山僧树总无"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景致已不复存在的感慨,只剩下山中僧人与树木守护着那份宁静。"何至梅仙坟亦掘,惟应葛岭鬼当诛"则透露出对历史遗迹被破坏、甚至是轻视先贤的不满。

接下来,"红裙鞭镫追游女,白首端章笑腐儒"描绘了一幅生动场景,其中红衣女子执鞭游玩,而白发老者持书自得,这里有对世事变迁以及人生的无常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那些守旧不化的儒生态度的讽刺。

最后,"两盏三杯更多感,不如烂醉眼模糊"则是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现实采取的一种逃避方式——通过饮酒来消解内心的困扰与痛苦。这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上的消极态度,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顿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以及对未来所持的无奈与逃避。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宋末元初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万里访赵仲实宣慰于西湖第五桥之曲港南山书院五首(其四)

生长西湖死葬湖,兴言舟子与农夫。

全家衣食凭摇橹,历世儿孙学荷锄。

布衲劣兼蓑笠有,齑汤恐并酱醯无。

金盘玉箸环歌舞,午鬨昏空一任渠。

形式: 七言律诗

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万里访赵仲实宣慰于西湖第五桥之曲港南山书院五首(其三)

暮年无不与心违,节物过从事总非。

何处青梅尝煮酒,谁家红药试单衣。

半酣便合拿舟去,骤热犹容借扇归。

忽忆向来独立处,雪天閒看白鸥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万里访赵仲实宣慰于西湖第五桥之曲港南山书院五首(其二)

湖山春色已如斯,城市原来了不知。

百五韶华全似画,二三名胜总能诗。

忽惊我辈相携处,谁识吾人始到时。

五十四年前弱冠,设盆犹忆唱闽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三月八日百五节林敬舆携酒约盛元仁戴帅初方万里访赵仲实宣慰于西湖第五桥之曲港南山书院五首(其一)

第五桥通曲港船,直摇春水到门前。

休官久作渔竿客,扶老来寻鹤氅仙。

畴曩欢娱如昨日,今吾衰飒最高年。

旧坟新冢石羊马,且举残杯莫怆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