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葛藤歌》由唐代朗上座所作,其内容深奥,充满禅机,以对话形式展开,探讨了修行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静坐于精灵窟中的情景,引出对“朕兆生兮与未生”的思考,即生命的起始与终结。接着,通过“蓦口掴弓无罪过”这一形象的比喻,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自我反省与责任。进一步,诗人提出“知音同道流”的概念,强调了在修行路上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的珍贵。
随后,诗人以“乾坤大地本来虚,靡用观空作意除”表达对宇宙本性的理解,指出不应过度执着于空想,而应从实际出发。紧接着,“作意除兮终不了,还似霜钩钓火鱼”则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常有的矛盾与困境,比喻难以彻底摆脱的束缚。
“恨馀数载勤劳苦,为剖玄中一玄语”表达了诗人对多年修行的反思,认为深入探索玄奥之理并非易事。接下来,“明明玄自不玄玄,更尚玄中求玄悟”强调了玄奥的本质并不在于追求更深的玄奥,而是要理解其内在的真理。
“无法迷人及悟人,忽于平地致难辛”提醒人们在修行中既要避免迷惑他人,也要警惕自己陷入困境。最后,“丈夫须禀天生格,蹋破虚空莫问津”鼓励人们遵循本性,勇敢面对未知,不要畏惧探索。
整首诗以“单刀秀句枉施设,剜肉成疮向谁说?”质疑了某些过于复杂或形式化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简单直接的重要性。“直铙讲得石点头,终归不离水中月”则暗示了真正的智慧并非表面的技巧或知识,而是内心的领悟。
“更言者个是如来,诳他自诳苦哀哉!”表达了对那些自欺欺人的修行者的讽刺,指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权威或教条。“若也不信葛藤语,一任青天掣电雷。”则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
最后,“余家一任青天笑,碧落浮云徒浩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即使面对外界的嘲笑与误解,也应坚持自己的道路。“解说刀兮口不伤,今古岂无言语道。”强调了语言的力量,以及古今都有适合表达真理的方式。
整首《葛藤歌》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深刻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既富有哲理又不失生动,展现了唐代禅宗思想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