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十二首(其六)

捡点作天子,天命不可违。

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

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

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

幼主岂独夫,恩遇匪丛疑。

姬公苟莫恃,孺子谁与归。

申菽其不芳,粪壤以充帷。

沧溟胡宁枯,昆崙胡为移。

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

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咏史十二首(其六)》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探讨了权力、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捡点作天子,天命不可违”开篇即揭示了权力的来源与不可违背的命运法则,暗示了君主地位的神圣性与不可动摇性。接着,“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描述了君主登基的场景,同时提出疑问,人心在面对如此重大的权力转移时,是否会有私心或偏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表达了对君主责任的深刻反思,即使在夜晚静思之时,也无法逃避对自身行为的审视与自责。接下来,“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则进一步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询问在面对如此重大的权力与责任时,如何才能妥善处理。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表明了历史上的权力更迭既有武力冲突也有和平交接,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紧接着,“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强调了君主应关注民众福祉,避免暴政和残酷统治。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指出了一些行为虽然表面上符合传统,但实际上违背了人性和道德,这是君子所不能接受的。随后,“幼主岂独夫,恩遇匪丛疑”通过幼主的例子,提醒君主不应仅依赖个人情感,而应公正对待所有人。

“姬公苟莫恃,孺子谁与归”借用姬公和孺子的故事,警示君主不应过度依赖权势,而应寻求真正的支持和归宿。最后,“申菽其不芳,粪壤以充帷。沧溟胡宁枯,昆仑胡为移。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通过一系列比喻,表达了对权力滥用、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和失去后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比喻,深刻探讨了权力、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权力面前保持正直和仁慈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十二首(其七)

微子竟何去,朝鲜闻鹁鸠。

箕子托佯狂,为人画九畴。

比干谏而死,形骸以为仇。

孔圣称三仁,芳躅传千秋。

迂哉鲁仲连,一身奚所求。

彊秦并六国,不知曾闻否。

刻石遍川岳,寻仙穷瀛洲。

古今多帝王,东海空悠悠。

更有田北平,除芜锄荒丘。

管宁终不仕,读书到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咏史十二首(其八)

君都而臣俞,千古瞻清夷。

天性不可易,相得宁无时。

昏庸弃忠良,芳洁蒙谗讥。

不可终如何,若命殆安之。

嗟尔楚屈平,忧心亦孔哀。

宠眷鲜克终,练要捐尘埃。

武关不还辕,余马独徘徊。

亲知复弗谐,日暮谁为媒。

皇天安足问,云旗空委蛇。

终焉从彭咸,江中悲不悲。

愤惋匪骨肉,中情恒相随。

形骸既勿恤,修名欲何为。

灵枢返宵夙,九曜争光辉。

章黻晔且煌,旧乡亦有犁。

寸心苟不忘,率土皆潢池。

日月有明晦,桀挚奚是非。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九)

古称鸱夷子,三徙有荣名。

仕越谏伐吴,会稽几危倾。

反国共忧辱,二岁乃行成。

计然策十五,报吴卒以平。

横行江淮东,诸侯谁与争。

功成受上将,遗书投海滨。

致产数千万,齐主闻其名。

相齐曾几时,归印辞乡邻。

閒行止于陶,贸易兼躬耕。

累赀复巨万,中男行杀人。

千金不死市,褐器致庄生。

长男重弃财,竟以殒其身。

贵既不可久,富亦何足陈。

人生若朝露,不如贱与贫。

去彼复取此,终惭头上巾。

形式: 古风

咏史十二首(其十)

天下马上得,不可马上治。

陆贾称诗书,尝为汉主詈。

新语十二篇,美言令人爱。

利弊中当时,亦复令人畏。

贤哲贵周身,忧国先防忌。

好畤可以家,多买腴田地。

家有五男子,橐中装尚在。

从侍常十人,十日更相替。

极欲数击鲜,千金足一醉。

来往公卿间,益增饮食费。

声名藉汉廷,不知其所为。

禄产既伏诛,孝文新嗣位。

大勋归将相,乃谓用其计。

世间恕醉人,或当有此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