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

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

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旅客在长城脚下停留,让马匹在长城的凹处饮水。
马儿嘶鸣,似乎闻到了水中夹带的血腥,那是浸泡着战士遗骨所致。
这怎能算是一股清泉呢,它永远无法成为那轻柔流动的小溪。
水流能冲刷掉骨头上的泥土,却洗不去骨头里深藏的冤屈。
如果骸骨能随流水漂泊,或许四海之大能让它们的灵魂得到归宿。
但河流仅带着呜咽之声流淌,那声音里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注释

游客:旅行的人。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饮马:让马饮水。
长城窟:长城下的凹陷处,可能积水成池。
马嘶:马的叫声。
水腥:水中带有血的腥味。
征人骨:战死士兵的遗骨。
流泉:流动的泉水。
潺湲: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
骨上土:遗骨表面的泥土。
骨中冤:比喻深刻的冤屈和不幸。
比流水:跟随水流漂泊。
还魂:灵魂得到解脱或重生。
空流:独自流淌。
呜咽声:像哭泣一样的水流声。
疑是言:好像在说话,传递某种信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边塞景象,游客在长城下驻足,战马饮于长城脚下的山洞之中。马儿闻到水中的腥味,便嘶鸣起来,因为水中似乎含有士兵的尸骨。这股水流不是普通的溪泉,它不仅冲刷着岩石,也带走了战争留下的血腥。

诗人通过“洗尽骨上土, 不洗骨中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怀和哀悼。长城下流淌的水虽然能够清洗掉附着在白骨上的尘土,却无法洗净那些死去战士心中的怨恨。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逝者灵魂的关怀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长城下的骨骸如同流水一般众多,而这些亡魂在四面八方游荡,似乎仍然徘徊在人间,寻找着他们的归宿。

最后两句“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则营造出一种超自然的情境。长城下的溪水,仿佛带有哀伤的哭泣之声,这些声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又模糊不清,让人难以辨识。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于战争、生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一种哀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26)

子兰(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昭宗朝文章供奉,诗一卷。(出《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四)

相关古诗词

城上吟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

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诫贪

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倾覆。

明知贪者心,求荣不求辱。

形式: 五言绝句

短歌行

日月何忙忙,出没住不得。

使我勇壮心,少年如顷刻。

人生石火光,通时少于塞。

四季倏往来,寒暑变为贼。

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职]韵

襄阳曲

为忆南游人,移家大堤住。

千帆万帆来,尽过门前去。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