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日观浴佛

心猿持不竞,意絮飞初定。

热恼除焦煎,贪嗔戒急缮。

皈依趋道场,圆照启禅镜。

兹晨方大寤,天竺降祥庆。

丈六挺金身,说法众生听。

苦行曾六年,沐浴竹园静。

罽宾留象尊,波斯转轮正。

兰汤俨若存,螺发新逾莹。

礼罢鹫山钟,讲馀鸰堂磬。

沙弥结夏时,正可求自性。

清凉五罪销,寥廓六尘净。

以此度世人,平等超三乘。

请谢八关斋,忏悔已恭命。

至理归无生,悠然发高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四月八日观浴佛的场景,充满了佛教的修行氛围和仪式感。诗中以“心猿”和“意絮”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清净与修行的过程。通过“热恼除焦煎”、“贪嗔戒急缮”,诗人强调了去除烦恼、戒除欲望的重要性。皈依道场、圆照禅镜,则展现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追求和对智慧的探索。

“兹晨方大寤,天竺降祥庆”一句,将观浴佛的活动与古代印度的祥瑞相联系,增添了神圣的色彩。丈六金身的佛陀形象,象征着佛法的庄严与伟大,而“苦行曾六年,沐浴竹园静”则展示了佛陀修行的艰辛与宁静。

诗中提到的“罽宾留象尊,波斯转轮正”,可能是指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纳。兰汤、螺发、鹫山钟、鸰堂磬等细节,描绘了佛教仪式的庄严与细致。

“以此度世人,平等超三乘”表达了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达到平等与智慧的境界。最后,“请谢八关斋,忏悔已恭命”则体现了佛教中的斋戒与忏悔,是净化心灵、寻求解脱的重要途径。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仪式和修行过程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净化内心、追求智慧与解脱。

收录诗词(3915)

欧大任(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寓四首(其一)

焦明不知凤,斥鴳不知鹏。

高驾肃通衢,下笑蓬累行。

君看叔孙氏,孰与鲁两生。

笑傲岩穴下,焉知棉蕝成。

万世在吾后,传者非公卿。

我心已尘石,请谢世上名。

形式: 古风

感寓四首(其二)

起坐每达旦,忧来不遑宿。

按剑惜隋珠,刖足羞荆玉。

张仪不遇还,反受苏秦辱。

方齐击睢时,岂识为张禄。

尘埃谁免侵,天运有来复。

升沉久已知,岂就季主卜。

形式: 古风

感寓四首(其三)

尺木不可量,斗水不可觞。

孟尝一言听,足高而志扬。

所以鲁连子,长往东海旁。

弃之纳履去,贫贱庸何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寓四首(其四)

旷望车马途,名利争鸿毛。

缤纷市中子,长揖交钱刀。

时来有钟鼎,命达称贤豪。

摩肩仍击毂,倾辀常所遭。

虿尾怀螫毒,讵能解天韬。

炯鉴岂在远,膏火不可逃。

柱下识溪谷,汉阴惭桔槔。

愿从千古士,尚志潜蓬蒿。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