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轩

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

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

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野鹤本就与我性情相投,晴朗的山景映入门庭。
没想到这里也有繁华的城市,初来乍到与乡村并无二致。
水面宁静怕风吹乱,花开时又担心蝴蝶的喧闹。
应该这样看待,客人来访时也能忘却尘世的言语。

注释

野鹤:比喻超脱尘世的人。
正:恰好。
那知:哪里料想。
城市:繁华的都市。
异:不同。
丘樊:指乡村,田园。
水静:水面平静。
风挠:风吹动水面。
畏:害怕。
忘言:无需多言,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野鹤元同性,晴山正满门”两句,设置了一个宁静的田园景象,其中“野鹤”常被赋予洁净、高雅之意,与诗人志同道合,共同享受这份清新的自然美;“晴山”则是大自然在晴朗天气下的美好展现,它们并未被世间的喧嚣所打扰。

接着,“那知有城市,初不异丘樊”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忘却城市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城市”代表着繁忙与污染,而“丘樊”则是古代指小城堡或村落,这里用来比喻一种简单、纯净的生活状态。诗人似乎在说,即使身处这样的所谓“城市”,但在心中,它与自然山野并无二致。

第三句“我有时出门,独自观霜雪”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情感和体验。他不需要别人的陪伴,就连同外界的交流都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是为了静观自然之美。这种孤独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享受。

“水静嫌风挠,花开畏蝶喧”两句,则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前面的意境。“水静”和“花开”都是大自然的美好表现,但诗人却对其中的“风挠”和“蝶喧”感到不满,这里的“嫌”和“畏”表达了一种对干扰的排斥,是一种追求极致宁静的心态。

最后,“应当如是观,客至亦忘言”两句,诗人总结了他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和向往。他认为,这样与世隔绝、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观察方式,才是最美好的。即使有客人来访,也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交流,因为在这份宁静面前,语言似乎变得多余。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对超然物外生活理想的追求和赞美,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世俗生活干扰的排斥,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珍视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20)

李处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王师古

安城西有庆云乡,山秀溪明出孟尝。

每见朱门推恺悌,遂令贫士有辉光。

君家太尉威名远,世谱观文德泽长。

苍狗白衣何足道,古今兴废两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彦先

此地堪营屋,何山更采薇。

怪松拿石出,好鸟傍人飞。

衰相年来见,幽寻乱后稀。

郎君似冰玉,令我亦忘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失题

天上石麟堕,人间琼树芳。

叔孙知典礼,曹植有文章。

桃李蹊方盛,芝兰室更香。

榻先徐孺下,书异邺侯藏。

载世推能事,当年亦宠光。

颇怀追润色,奚惜吐琳琅。

末俗元多忌,冲怀竟两忘。

由来高士驾,不肯少年场。

鼎鼎文方古,鱼鱼道必昌。

仲山终补衮,虞舜正垂裳。

贱子虚蒙顾,仁风实奉扬。

弹冠从入仕,执戟且为郎。

欲作蝉遗蜕,差同鼠耗仓。

穷途遭白眼,永夜付黄粱。

尚齿三千客,容窥数仞墙。

受知心有激,欲报意何长。

皓鹤宜风露,青松饱雪霜。

倾身挹东海,再拜酌公觞。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留别范元长二十八韵

博洽人为史,循良吏得师。

谋谟当启沃,出处系安危。

鹗立通丹地,龙章近赤墀。

咨询唐典故,笔削汉官仪。

结客多青眼,承家最白眉。

浩然无害气,汪若有容陂。

慎独仍三省,操危任百罹。

谁嘲玄尚白,自信涅非缁。

俯仰俱无怍,幽明两不欺。

爱君心匪石,忧国鬓成丝。

券外真毫末,樊中足坦夷。

闭门因拂袖,展卷代支颐。

远览迷千古,高怀自一时。

海非蠡可测,豹岂管能窥。

能事推天禄,威名到月支。

孔融徵已晚,安石起何迟。

不待南飞雁,贪悬左顾龟。

向来鹦鹉赋,此去凤凰池。

揭揭英灵气,巍巍柱石姿。

衮衣须我补,霖雨更谁为。

贱子端何者,先生颇识之。

几年当顾盼,今日倒炉锤。

解榻徐生入,弹冠贡子知。

青蝇休点污,白璧漫瑕疵。

鍊句终乖律,看书正阙疑。

地偏如有避,交淡欲无私。

瘦马终千里,寒灰待一吹。

西江如可激,毕命守轩帷。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