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季再次探访白衣尼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庵内清幽静谧的氛围以及自然景色的变换。首句“黄叶凄风散碧岑”以“黄叶”和“凄风”勾勒出秋天的萧瑟景象,“碧岑”则暗示了山色的苍翠,营造了一种深秋时节特有的凄凉与宁静之美。接下来的“禅关寥寂至于今”点明了庵内的禅意与寂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只有禅关的存在见证了岁月的流逝。
“侬因爱竹重相访,尼亦看经未可寻”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庵内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尼姑修行生活的关注。诗人亲自前来探访,而尼姑则在专心致志地诵读佛经,两者的行为形成对比,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精神修行的尊重。
“四面短垣浮野色,数声高鸟入空林”描绘了庵周围自然景色的广阔与宁静,短垣与野色、高鸟与空林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进一步强化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和谐。
最后,“闺中暂可停针线,仙梵频闻一洗心”表达了诗人暂时放下世俗事务,沉浸在庵内修行氛围中的感受。这里的“闺中”可能象征着外界的尘世生活,“针线”代表日常琐事,而“仙梵”则是指庵内的佛教仪式或修行活动,诗人通过这些描述,传达了寻求心灵净化与解脱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