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部吴孟浚尊人念江八十

凡鸟栖枳棘,野鹜营稻梁。

九霄览高德,众仰维凤皇。

相维吴太翁,若为盛世翔。

平生慎言诺,林樾爱景光。

读书以淑世,山静知日长。

渊源溯自始,修祠念宗祊。

以及马鬣封,拱木必追扬。

子姓咸拱揖,曰维翁之功。

维翁罔或懈,曰其敢不将。

祖宗式来歆,是用降百祥。

子姓交欣欣,咸以祝无疆。

其岁在戊辰,令子骤腾骧。

赫赫服尔官,起家司农郎。

皇恩笃所生,爵翁玉鸣珰。

翁既秩清署,谦挹协珩璜。

曷从达官游,抱志泉石盟。

夜分览古史,格言纪缥缃。

古道照颜色,毋或废权衡。

自谓笔为钓,取乐砚为耕。

令子敦乃职,直道与时撄。

飘然归子舍,诉诉视阶楹。

戒之安若命,毋为剖不平。

谓己为无罪,何以奉主成。

但自从吾游,三径有馀芳。

是用多岁月,天机自徜徉。

中原乱烽火,高居发慨慷。

闻之九千秋,翁寿偕毋双。

康健无与比,玉树森成行。

世家盛门阀,指顾羡笏床。

乃应太史占,岁星在闽乡。

圣主急遗贤,岩穴贲玄黄。

令子出大用,毋负亶栋梁。

翁心本忠君,天寿翁永昌。

窃拟九如诗,祇心颂福庆。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寿比部吴孟浚尊人念江八十》由明代诗人何吾驺创作,赞美了吴念江先生的高尚品德与长寿之福。全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对吴念江先生的敬仰之情。

诗中首先描绘了凡鸟栖息于枳棘、野鸭觅食稻谷的情景,以此类比吴念江先生虽出身平凡,却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脱颖而出,如同九霄云中的凤凰。接着,诗人赞扬吴念江先生的家族传承,以及他慎言守诺、以书淑世的品质,强调了他对家族祠堂的重视与对祖先的追思。诗中还提到吴念江先生的子孙们对他深感敬仰,纷纷拱手致敬,表达出对他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进一步,诗人描述了吴念江先生的官场生涯,赞扬了他的忠诚与勤勉,以及他与达官贵人的交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古史的深入研究。诗中还提到吴念江先生的健康与长寿,以及他家族的显赫地位,表达了对他的祝福与敬意。

最后,诗人以“九如诗”为灵感,表达了对吴念江先生长寿与福祉的深深祝愿,体现了对他的崇高敬意与深厚情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深情的叙述与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吴念江先生的高尚品德、家族传承、官场成就、个人修养以及长寿之福,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赞誉与深深祝福。

收录诗词(842)

何吾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林道生父母赴金陵应选

鸣榔江上波,江水朝宗广。

王气眺金陵,真人起草莽。

五载冰雪姿,言附龙鳞上。

皇极顿纲维,君子道自长。

白笔耀丹垣,湛露分仙掌。

最哉素心人,企赓虞弦响。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登瀛行

天风飕飕刮双耳,翠旗苍虬双足起。

曰驾予车放洞冥,东自扶桑徵弱水。

策虹乘雾奔鼋鼍,会稽行七十万里。

醴泉芝草何足奇,鹤氅羽衣两老子。

挥麈微笑揖予登,袖出玉书云瀰瀰。

言从子丑判二仪,水天鼎足郁雄奇。

经历莽苍万千载,玄宫碧落无人知。

巨灵应运开鸿秘,却产方朔金门儿。

风土山川盛图画,汉皇仿佛将遇之。

梦耶真耶几岁月,唐家学士宏文辞。

竟将形像传阊阖,容易仙都轻度思。

当今有道群真主,眷从丹垣开玉署。

灏气层层列画楹,滴露淙淙垂绛柱。

楼台百级绝纤埃,爰集诸贤艺玄圃。

世界都从丹箓中,神仙何尝忘下土。

始知予本谪仙流,百千万劫重鸣驺。

闻言长拜惝以恍,日光云丽照丹邱。

将予永永从吾子,左骖文豹右玄彪?

相从一扣天门开,飞云施雨弥九洲。

洞玄卷之不盈掬,他时重整十二楼。

猗欤盘古开天至今日,乃复芝泥兰检遇石室。

圯桥纳履匪真书,■石嘬髓纷怪谲。

却笑方士去何年,阆苑琼坡几度仙。

上真下界频招手,巨浪长风快著鞭。

形式: 古风

惜阴

閒逐东风看云懒,绿肥红瘦芳郊满。

抛书捲帘寂不关,睍睆一声黄鸟缓。

一声昨夜遍梁园,上下春阴索鸣伴。

中有高士琴乍希,寒食清明能几时。

乍似故人轻回首,欲寻消息不胜思。

细雨灯前问生计,何人抚髀忽成悲。

若办麒麟千古事,肯待羊昙一局棋。

时亦不可失,岁亦不我与。

严子滩头渡急湍,一篙一撑好上去。

家家载酒出芳阡,欲待留春春何处。

形式: 古风

麦饼行

燕京三月麦花肥,四月家家捆载归。

方春祇祷甘霖至,闾阎欢诵丰年时。

圣主宠嘉下光禄,尝新阖用先春祠。

明诏载颁赐广宴,湛露彤弓下禁闱。

仍用孟夏初五日,毋取不落策为词。

天子楼头宣赐饱,百僚鞠躬俨巍巍。

首列上尊次珍馔,麦饼如环饱重携。

盛典肃皇十三载,崇祯五载绍前徽。

公孤九卿暨百执,文鹓武鹭酣恩晖。

辇下小民尽欢舞,四方观者咸祝釐。

自此帝心浃八表,何人不被春风嬉。

百尔君子并载笔,声光芬郁满凤池。

小臣直讲既五稔,尝时尊馔遍恩私。

幸及两班同饮福,载赓载和阐皇禧。

尚恐穷荒未尽识,最后据实纪此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