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幽居不许穿云到,宝阁仍忘破晓登。
多少从来疑着处,一齐分付打包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幽居不许穿云到”,隐士居住在深山之中,连云都难以穿越而至,形象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远离尘嚣、与世隔绝。次句“宝阁仍忘破晓登”,即使是在破晓时分,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居所,宝阁在这里象征着内心的宝库,强调了隐士对内心世界的珍视和守护。
后两句“多少从来疑着处,一齐分付打包僧。”则进一步揭示了隐士对于人生疑惑的态度。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疑问和困扰,并没有寻求解答,而是选择将这些疑惑交付给“打包僧”。这里的“打包僧”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寻求解脱的力量,或者是隐士自己对于未来的一种寄托和安排。通过这种方式,隐士似乎在表达出一种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以及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豁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隐士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不详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阳朔千山复万山,最深山处是松关。
新诗吟罢无馀事,一片真心云共閒。
仙阁龙城一望间,每来过我不如还。
汀鸥犹集栏干外,应怪从今气象閒。
好事如师岂易逢,不辞趼足访行踪。
挥残麈尾知难再,目断碧莲峰外峰。
青天无碍本来同,休向江边动别容。
师似碧潭吾似月,东西南北总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