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词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

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

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

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筑城的地方,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挥动着木杵。
泥土层层夯实,连锥子都难以穿透,军官们挥舞鞭子催促他们加快速度。
他们来时,已在荒漠中度过了一整年,穿着短衣,口渴难耐,没有水源。
尽管精疲力竭,但他们仍不能停止击打木杵,杵声不断,直到人们一个个倒下。
每家每户养育儿子,本是为了守护家园,如今却成了城墙下的尘土。

注释

筑城处:筑造城墙的地方。
杵:木杵,用于夯土。
重重:一层又一层。
锥:测量工具,表示土质坚硬。
军吏:军官。
执鞭:手持鞭子指挥。
深碛:荒漠。
短衣:简陋的衣服。
力尽:力气耗尽。
杵声:木杵敲击的声音。
门户:家庭的守护者。
城下土:指死亡,成为泥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宏大的筑城现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军事施工的紧迫气氛。开篇“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直接投入到忙碌的工地景象,展示了集体劳作的情景,"重重土坚试行锥,军吏执鞭催作迟"则透露出施工过程中的艰难和紧迫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表达了工人们在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辛苦,以及生活的艰难。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这两句传递出了一种生存压力和生命危机,不仅是劳作的艰辛,更隐含着如果施工不力、效率低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两句“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男性劳动力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转化为国家建设的资源。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鲜明的画面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在国家工程中的角色。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董公诗

谁主东诸侯,元臣陇西公。

旌节居汴水,四方皆承风。

在朝四十年,天下诵其功。

相我明天子,政成如太宗。

东方有艰难,公乃出临戎。

单车入危城,慈惠安群凶。

公谓其党言,汝材甚骁雄。

为我帐下士,出入卫我躬。

汝息为我子,汝亲我为翁。

众皆相顾泣,无不和且恭。

其父教子义,其妻勉夫忠。

不自以为资,奉上但颙颙。

公衣无文采,公食少肥浓。

所忧在万人,人实我宁空。

轻刑宽其政,薄赋弛租庸。

四郡三十城,不知岁饥凶。

天子临朝喜,元老留在东。

今闻扬盛德,就安我大邦。

百辟贺明主,皇风恩赐重。

朝廷有大事,就决其所从。

海内既无虞,君臣方肃雍。

端居任僚属,宴语常从容。

翩翩者苍乌,来巢于林丛。

甘瓜生场圃,一蒂实连中。

田有嘉谷陇,异亩穗亦同。

贤人佐圣人,德与神明通。

感应我淳化,生瑞我地中。

昔者此州人,但矜马与弓。

今公施德礼,自然威武崇。

公其共百年,受禄将无穷。

形式: 古风

赋花

花,花。落早,开赊。对酒客,兴诗家。

能回游骑,每驻行车。宛宛清风起,茸茸丽日斜。

且愿相留欢洽,惟愁虚弃光华。

明年攀折知不远,对此谁能更叹嗟。

形式: 词牌: 一七令 押[麻]韵

塞下曲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

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

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

乌孙国乱多降胡,诏使名王持汉节。

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

形式: 古风

新桃行

桃生叶婆娑,枝叶四向多。

高未出墙颠,蒿苋相凌摩。

植之三年馀,今年初试花。

秋来已成实,其阴良已嘉。

青蝉不来鸣,安得迅羽过。

常恶牵丝虫,蒙幂成网罗。

顾托戏儿童,勿折吾柔柯。

明年结其实,磊磊充汝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