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岁感兴

开极规模自有初,旧章纷乱欲何如?

黄河疏凿功何补,楮币更张术已疏。

西郡少年持国是,中原文学滞公车。

河南寇盗由谁致,天下兵戈遂莫除。

偃月堂深资鬼蜮,伏波军败纵鲸鱼。

百年人物关衰盛,一代经纶属卷舒。

丞相出师应有表,草茅忧国岂无书。

畴能一吐平淮策,为尔排云谒帝居。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鉴赏

这首明末诗人释妙声的《甲午岁感兴》诗,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联“开极规模自有初,旧章纷乱欲何如?”以“开极”象征国家的开创时期,与“旧章纷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传统秩序混乱的担忧。接着,“黄河疏凿功何补,楮币更张术已疏。”通过黄河治理和货币改革的例子,隐喻国家治理的困境,指出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颔联“西郡少年持国是,中原文学滞公车。”将目光转向年轻一代与文人士子,表达了对他们的期待与无奈。西郡少年或许能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而中原的文学人才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施展。

颈联“河南寇盗由谁致,天下兵戈遂莫除。”直指社会动荡的根源,河南的盗贼问题与全国的战争不断,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与战争的严峻形势。接下来,“偃月堂深资鬼蜮,伏波军败纵鲸鱼。”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朝廷内部的腐败与军队的失败,暗示了国家力量的削弱。

尾联“百年人物关衰盛,一代经纶属卷舒。”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兴衰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最后,“丞相出师应有表,草茅忧国岂无书。”表达了对有能力的官员和民间智士的呼唤,希望他们能为国家贡献才智。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其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收录诗词(227)

释妙声(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上命和山居诗(其一)

老来一钵住岩幽,尘境无心得自由。

空里每看花满眼,镜中渐觉雪盈头。

吟馀月照千峰夜,定起云生万壑秋。

身世已知浑似梦,百年光景水东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示秀禅人

南能北秀同一师,朝参暮请同一时。

胡为分宗作南北,匹似骨肉成乖离?

只缘见性有差别,究竟也知无二说。

明镜非台火里沤,菩提有树空中橛。

丈夫岂肯师于心,便从陆地甘平沉。

直是循流了源委,三乘教外求知音。

空室老矣无机智,吃饭有时忘却箸。

因子凌晨觅赠言,掇笔不觉书长句。

形式: 古风

病中赠医僧悦可庭

我怀佛祖病,不独病厥躬。

三界病有尽,我病无终穷。

可庭解医病,聊与言病功。

虚空病之体,病体离虚空。

呻吟侬笑病,欢乐病笑侬。

推病病不去,觅病病无踪。

年来识病处,不将病挂胸。

千病及万病,只与一病同。

有身则有病,无身病何从。

形式: 古风

参禅行赠荷藏主

参禅乎,参禅乎,参禅须是大丈夫。

当信参禅最省事,单单提个赵州无。

行亦提,坐亦提,行住坐卧常提撕。

蓦然打破黑漆桶,便与诸圣肩相齐。

所以懒瓒不受黄麻诏,芙蓉不受紫衲衣。

既是参禅了生死,谁肯逐物成自欺。

近代参禅全不是,尽去相师学言语。

纵然学得言语成,恰似雕笼养鹦鹉。

鹦鹉随人巧调舌,白日千般万般说。

问渠所说事若何,随问随言怎分别。

劝后生,宜猛烈,著手心头便须瞥。

三乘教典米中沙,百千诸佛眼中屑。

参禅乎,参禅乎,丝毫系念非良图。

堪叹神仙张果老,灼然不爱药葫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