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郑孝胥对左子异所求文襄公(即左宗棠)二十九岁画像的题词,表达了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绩的敬仰以及对其思想行为的评价。诗中提到文襄公在新疆平定叛乱后,首次出版了《吾学录》,书中可能蕴含着他的政治理念和学术观点。诗人赞赏左宗棠敢于直言,但这种坦诚也导致了争议,甚至被视为对上层的冒犯,成为社会的隐患。
诗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正道受到侵蚀,不良言论盛行,以至于连庙堂之上也受到影响。然而,诗人认为左宗棠的品格依旧高尚,坚持礼义,即使在逆境中也保持独立。他感叹时局之危,老一辈如文襄公般洞察世事,而自己晚生对此深感悲哀,只能通过画像寄托对先贤的景仰,如同面对巍峨的山河。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与时代反思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对左宗棠的敬仰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