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风入松·拟塞上词》由清代诗人柴静仪所作,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与情感。开篇“少年何事远从军”,以疑问句式引出主题,表达了对年轻士兵远离家乡从军的不解与感慨。接着“马首日初曛”描绘了清晨从军的场景,马蹄声与初升的太阳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面。
“关山隔断家乡路,回首处,但见黄云。”这几句通过描写关山阻隔,家乡遥不可及,以及回望时只见黄云,表现了战士们与故乡的分离之苦和思乡之情。紧接着“带月一行哀雁,乘风万里飞尘。”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与孤独,月下的哀雁与飞扬的尘土,构成了一幅凄美而苍凉的边塞图景。
“茫茫塞草不知春。画角那堪闻。”这两句将边塞的荒凉与季节的变换巧妙结合,通过“不知春”的塞草和难以忍受的画角声,表达了战士们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无奈。最后“金闺总是书难寄,又何用、归梦频频。”则揭示了家人的思念与无法传递的痛苦,以及战士们频繁的归乡之梦,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无奈。
“几曲琵琶送酒,沙场自有红裙。”结尾两句以琵琶声和红裙女子的形象,为边塞生活增添了几分柔情与温暖,同时也暗示了战场上的寂寞与情感的寄托。
整体而言,《风入松·拟塞上词》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战士们的孤独、思乡、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清代边塞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