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名为《许口北遗以绫帛绵三物题曰袍具作诗谢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
首联“吴蚕已挂山人肘,边马尤堪北寺台”描绘了江南与边疆的不同景象。吴地的蚕丝已经织成衣物,挂在山人的衣袖上,而边疆的战马依然在北寺台上嘶鸣,暗示了和平与战争的鲜明对比。这里通过“吴蚕”与“边马”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边疆动荡局势的关注。
颔联“其奈沙场推解雪,那能花处一题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沙场上积雪未融,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花间题梅,则是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寄托。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残酷与美好的深刻思考。
颈联“昨期后府将军猎,今学西邻道士雷”则展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昨天还期待着将军出猎的热闹场景,今天却学起了西邻道士的静修之道。这一转变体现了诗人从世俗生活的热闹转向内心的平静与修行,反映了他对生活态度的转变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尾联“叠取蒲团高一尺,坐消一辆蔚州灰”描绘了诗人静坐修行的情景。通过“蒲团”、“坐消”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选择在蒲团上坐禅,以蔚州灰为伴,暗示了他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的决心。这一联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执着,也体现了他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战争、和平、自然、修行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与感悟。诗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残酷的反思、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世界深入探索的渴望,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